甲状腺瘤是甲状腺结节的特殊良性类型,二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特殊人群处理等方面存在区别。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细胞局部异常生长的散在病变,病因涉及多方面,多数无症状,大结节有压迫等表现,诊断靠超声等,治疗依良恶性而异;甲状腺瘤为单发良性结节,病因不明,多无症状或有甲亢表现,诊断靠超声等,多需手术切除。儿童甲状腺结节恶性概率高需重视,妊娠期女性要关注甲功及手术时机,老年人处理综合全身情况和结节良恶性风险。
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细胞在局部异常生长所引起的散在病变,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包括甲状腺退行性变、炎症、自身免疫以及新生物等。它是一个宽泛的临床概念,超声检查发现甲状腺内有一个或多个组织结构异常的区域都可称为甲状腺结节,其可以是单发,也可以是多发。
甲状腺瘤:是甲状腺结节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甲状腺的良性肿瘤,一般为单发结节,有完整包膜,边界清楚。
病因方面
甲状腺结节:
年龄与性别: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发病有差异,一般来说,女性患甲状腺结节的概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也会有所变化。例如,儿童时期如果有头颈部放射暴露史,成年后发生甲状腺结节的风险增加。
生活方式:长期摄入碘异常(碘摄入过多或过少)、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较大的状态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影响甲状腺结节的发生。长期高碘饮食可能增加甲状腺结节尤其是甲状腺肿的发生风险;而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对甲状腺功能产生影响,进而与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相关。
病史: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桥本甲状腺炎等,发生甲状腺结节的概率较常人高。
甲状腺瘤: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性别有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部分甲状腺瘤患者存在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临床表现方面
甲状腺结节:多数甲状腺结节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颈部超声等检查时发现。当结节较大时,可能会出现压迫症状,如压迫气管可引起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可导致吞咽困难,压迫喉返神经可出现声音嘶哑等。不同病因引起的甲状腺结节可能有不同伴随表现,如毒性甲状腺结节患者可伴有甲亢症状,如怕热、多汗、心慌、手抖、消瘦等;而亚急性甲状腺炎引起的结节可能伴有疼痛、发热等炎症表现。
甲状腺瘤:一般也多为无意中发现颈部肿块,肿块生长缓慢,多数患者无其他不适症状,当肿瘤较大时也可出现压迫症状。如果是高功能腺瘤,可出现甲亢相关症状,如上述的怕热、多汗、心慌等。
诊断方面
甲状腺结节:
超声检查:是评估甲状腺结节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超声可以观察结节的大小、数目、形态(如是否规则、边界是否清楚)、内部回声(如囊性、实性或囊实性)、血流情况等,还可以对结节进行分级(如TI-RADS分级),帮助初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风险。
实验室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检查(如T3、T4、TSH等),以判断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如果怀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的结节,还可能需要检测甲状腺自身抗体,如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等。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是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重要方法,通过细针穿刺结节获取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判断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
甲状腺瘤:
超声检查:甲状腺瘤一般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包膜完整,内部回声多均匀。
核素扫描:甲状腺腺瘤多为温结节,如有功能亢进时可为热结节,而甲状腺囊肿多为冷结节。
FNAC:可以明确甲状腺瘤为良性肿瘤,但有时需要与其他甲状腺良性病变相鉴别。
治疗方面
甲状腺结节:
良性结节:如果甲状腺功能正常或减低,可试用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部分患者结节可缩小。但对于TSH抑制治疗要谨慎,需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及结节变化情况。定期随访观察结节的变化也是重要措施,一般3-6个月复查超声等检查。如果结节较大出现压迫症状或怀疑恶性可能,则需要手术治疗。
恶性结节:多需要手术治疗,根据病情可能还需要结合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等综合治疗。
甲状腺瘤:
由于甲状腺瘤有恶变可能,且部分腺瘤可引起甲亢,所以一般建议手术切除。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情况等选择,如腺叶部分切除等。
特殊人群方面:
儿童:儿童甲状腺结节相对少见,但儿童甲状腺结节恶性概率较高,所以对于儿童甲状腺结节更要重视,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可能需要更积极地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性质,如FNAC等,因为儿童时期的甲状腺疾病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现甲状腺结节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妊娠期间甲状腺功能状态对胎儿发育很重要。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对于可能需要手术的情况,要选择合适的妊娠阶段进行手术,以减少对胎儿的影响。同时,要考虑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对胎儿的影响等问题。
老年人:老年人甲状腺结节的处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结节的良恶性风险等。如果结节考虑为良性且患者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等,可选择定期随访观察;如果考虑为恶性,需要评估患者的手术耐受能力等,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