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神经系统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卒中、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外周神经系统的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脊髓损伤等)、肛门直肠结构与功能异常(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肛门直肠肿瘤、直肠脱垂等解剖结构异常,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直肠感觉功能异常等功能异常)以及其他因素(年龄因素、手术因素、肠道疾病如严重腹泻、炎性肠病加重期等)。
一、神经系统病变
(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脑卒中:脑血管意外如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变累及控制排便的中枢神经区域,会影响对排便反射的调控。例如,大脑皮层对脊髓排便中枢的高级调控功能受损,使得排便反射的协调障碍,从而引发大便失禁。在老年人群中,脑卒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更易发生脑血管意外,进而增加大便失禁风险。
2.多发性硬化:这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会损害神经纤维的髓鞘,影响神经信号的传导。当涉及到控制排便的神经通路时,会导致排便功能紊乱,出现大便失禁情况。其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中青年相对更易患病,患病后会逐渐影响患者的排便控制能力。
3.帕金森病:该病主要影响锥体外系,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患者除了运动障碍外,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其中包括排便功能异常。由于肠道神经功能受影响,排便反射的协调性被破坏,进而引发大便失禁。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病情进展,大便失禁的情况可能会逐渐加重。
(二)外周神经系统病变
1.糖尿病性神经病变:长期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会引起外周神经病变。其中自主神经受累时,会影响肠道的神经支配,导致肠道蠕动异常和排便反射障碍。例如,肠道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功能受损,使得患者对便意的感知减弱,肠道蠕动无力,从而容易发生大便失禁。在糖尿病患者中,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人群更易出现这种神经病变相关的大便失禁。
2.脊髓损伤:脊柱外伤等原因导致脊髓损伤时,会影响排便反射弧的完整性。脊髓是排便反射的低级中枢,脊髓损伤后,大脑与排便低级中枢之间的神经传导通路受阻,使得排便反射无法正常完成,进而引发大便失禁。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生脊髓损伤,但青壮年因意外事故等原因相对更易出现,脊髓损伤平面的高低会影响大便失禁的严重程度,平面越高,影响越严重。
二、肛门直肠结构与功能异常
(一)肛门直肠解剖结构异常
1.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多见于新生儿,由于胚胎发育时期肛门直肠结构发育异常,导致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和直肠结构异常。例如,直肠肛管的肌肉发育不良、直肠位置异常等,使得患儿出生后就存在排便控制问题,表现为大便失禁。这种情况需要在新生儿时期及时诊断和干预,否则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
2.肛门直肠肿瘤:如直肠癌等,肿瘤的生长会侵犯肛门直肠的肌肉组织、神经等结构。肿瘤增大可能会破坏肛门括约肌的完整性,影响其收缩功能,同时肿瘤的存在也会干扰正常的排便反射,从而导致大便失禁。中老年人是肛门直肠肿瘤的高发人群,随着肿瘤病情进展,大便失禁的症状可能会逐渐明显。
3.直肠脱垂: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称为直肠脱垂。当直肠脱垂时,会影响肛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并且脱垂的直肠可能会刺激肛门周围组织,导致排便控制障碍,出现大便失禁。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直肠脱垂,但老年人由于盆底组织松弛等因素更易患病。
(二)肛门直肠功能异常
1.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括约肌损伤:经肛门手术(如痔疮手术等)时可能会意外损伤肛门括约肌,或者分娩过程中会阴撕裂等也会导致肛门括约肌损伤,使得括约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无法正常控制排便,引起大便失禁。女性在分娩过程中发生会阴撕裂的风险相对较高,术后需注意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恢复情况。
括约肌退变:随着年龄增长,肛门括约肌会出现自然退变,肌肉力量减弱。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衰退,肛门括约肌功能也会相应下降,从而增加大便失禁的可能性。
2.直肠感觉功能异常:如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长期刺激直肠黏膜,会导致直肠感觉阈值改变,患者对直肠内粪便的感觉不敏感,不能及时感知便意,从而容易发生大便失禁。各年龄段均可患炎症性肠病,但中青年相对常见,病情活动期时直肠感觉功能异常更明显。
三、其他因素
(一)年龄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包括神经系统功能、肛门直肠结构和功能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下降,肛门直肠括约肌功能减弱,直肠感觉功能减退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大便失禁。例如,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可能会影响排尿,但同时也可能与大便失禁有一定关联,因为盆底结构的改变可能相互影响。
(二)手术因素
除了前面提到的肛门直肠手术可能导致大便失禁外,其他腹部手术如结肠切除术等,也可能因手术影响肠道的神经支配、肠道蠕动等功能,从而引发大便失禁。术后患者需要一定时间恢复肠道功能,在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排便控制问题。
(三)肠道疾病
1.严重腹泻: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腹泻,如感染性腹泻(细菌、病毒感染等)、炎症性肠病活动期等,肠道蠕动过快,粪便排出速度快,患者来不及控制,就会出现大便失禁。儿童由于肠道功能相对脆弱,感染性腹泻更容易导致严重腹泻进而引发大便失禁,需要及时补液等治疗来纠正腹泻情况。
2.炎性肠病加重期:如克罗恩病活动期,肠道炎症会导致肠道黏膜损伤、肠道功能紊乱,除了腹泻外,还会影响肠道的正常排便调控机制,导致大便失禁。患者病情活动时症状明显,需要积极治疗炎症来改善大便失禁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