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呼吸暂停是常见危急重症,因呼吸系统发育未成熟等致,有特定定义、发生机制相关因素,临床表现有呼吸停止等不同程度表现,诊断靠临床观察及监测设备辅助,治疗有一般治疗、氧疗、药物治疗等,预防要孕期保健及早产儿出生后护理,预后分短期和长期,需重视以管理处理及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和预后。
发生机制相关因素
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早产儿的呼吸中枢相对较不成熟,对呼吸的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出现呼吸节律的紊乱,从而引发呼吸暂停。例如,早产儿的延髓呼吸中枢在控制呼吸频率和深度方面的功能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来维持正常的呼吸。
呼吸肌力量不足:早产儿的呼吸肌发育不够完善,力量相对较弱,难以有效地进行呼吸运动。在吸气和呼气过程中,呼吸肌不能产生足够的力量来保证顺畅的气体交换,这也是导致呼吸暂停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早产儿的肋间肌和膈肌力量较弱,在进行呼吸时可能无法克服气道阻力等因素,进而出现呼吸暂停。
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不足,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保持肺泡的稳定性。当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时,肺泡容易萎陷,导致通气功能障碍,进而引发呼吸暂停。研究表明,约70%的早产儿呼吸暂停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有关,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g)发生呼吸暂停的风险更高,因为其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储存能力更差。
临床表现
呼吸停止表现:最典型的是呼吸突然停止,持续时间超过20秒。有些早产儿可能呼吸停止时间较短,但会伴有心率减慢,正常新生儿心率一般在120-160次/分钟,而发生呼吸暂停时早产儿心率可降至100次/分钟以下;还可能出现皮肤青紫或苍白,这是由于缺氧导致的,因为呼吸暂停使气体交换受阻,体内缺氧,血液中氧含量降低,从而出现皮肤颜色的改变;同时肌肉张力也会减低,早产儿原本相对较弱的肌肉力量在呼吸暂停时会表现得更为松弛。
不同程度的表现差异:根据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和重度。轻度呼吸暂停可能呼吸停止时间较短,心率减慢不明显,皮肤青紫等表现较轻;重度呼吸暂停则呼吸停止时间较长,心率明显减慢,皮肤青紫或苍白非常显著,肌肉张力极度减低,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缺氧性脑损伤等并发症。
诊断方法
临床观察:医护人员通过密切观察早产儿的呼吸情况,记录呼吸停止的次数、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的心率、皮肤颜色、肌肉张力等表现。这是初步诊断早产儿呼吸暂停的重要方法,医护人员需要在早产儿的日常护理和监测过程中仔细观察这些体征变化。
监测设备辅助
心率血氧监测仪:可以连续监测早产儿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当出现呼吸暂停时,心率血氧监测仪会及时发现心率减慢和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情况,通过监测数据来辅助诊断呼吸暂停。例如,当血氧饱和度低于80%,同时心率明显减慢时,高度提示可能存在呼吸暂停。
呼吸监测仪:专门的呼吸监测仪可以直接监测早产儿的呼吸频率、呼吸幅度等呼吸相关指标,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呼吸暂停的发生,通过仪器记录的呼吸曲线等数据来明确呼吸暂停的诊断。
治疗与干预
一般治疗
体位调整:将早产儿采取头偏向一侧的体位,这样可以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因为早产儿在发生呼吸暂停时可能伴有呕吐的风险,头偏向一侧能使呕吐物顺利流出,避免堵塞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刺激法: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轻弹早产儿的足底、摩擦背部等方式来刺激其呼吸。这是利用外界刺激来兴奋呼吸中枢,促使早产儿恢复呼吸。例如,轻弹足底时,通过神经反射可以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运动的恢复。
氧疗:根据早产儿血氧饱和度的情况给予合适的氧疗。如果血氧饱和度较低,需要给予吸氧,一般通过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等方式。但要注意氧浓度的控制,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例如,对于血氧饱和度在85%-93%的早产儿,可以采用合适的氧浓度进行吸氧,并且需要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来调整氧疗方案。
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使用药物来治疗呼吸暂停,如甲基黄嘌呤类药物(如氨茶碱)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且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氨茶碱可以兴奋呼吸中枢,增强呼吸肌的力量,从而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但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血药浓度等指标,因为其治疗窗较窄,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如心动过速、胃肠道不适等。
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对于有早产风险的孕妇,要加强孕期保健。例如,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如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增加早产的风险,进而增加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的可能性。同时,孕期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孕妇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胎儿肺部等器官的发育。
早产儿出生后的护理
呼吸监测:早产儿出生后要密切进行呼吸监测,包括持续的心率血氧监测等,以便及时发现呼吸暂停的早期迹象并进行处理。
合理喂养:给予早产儿合理的喂养,保证其营养摄入,有助于早产儿身体各器官的发育,包括呼吸系统的发育。例如,采用合适的喂养方式,如母乳喂养或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并且注意喂养的姿势和速度,避免早产儿在喂养过程中发生呛咳等情况导致呼吸暂停。
环境护理:为早产儿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保持环境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4-26℃),湿度合适(50%-60%),减少外界不良刺激对早产儿的影响,有利于早产儿呼吸等生理功能的稳定。
预后情况
短期预后:如果早产儿呼吸暂停能够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的处理,大多数早产儿的呼吸暂停可以得到纠正,短期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呼吸暂停持续时间较长,导致严重缺氧,可能会对早产儿的神经系统等造成一定的损伤,影响其短期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例如,严重缺氧可能会导致早产儿出现脑损伤的早期表现,如反应差、肌张力异常等,但经过及时的治疗和康复干预,部分早产儿可以恢复。
长期预后:部分早产儿由于呼吸暂停导致长期的肺部功能障碍或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例如,可能会出现慢性肺疾病,表现为呼吸困难、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在神经系统方面,可能会出现智力发育迟缓、运动障碍等问题。但具体的长期预后情况与呼吸暂停的严重程度、处理是否及时有效以及早产儿的整体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果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生次数少、程度轻,处理及时,并且没有出现严重的缺氧并发症,那么长期预后相对较好;反之,如果呼吸暂停频繁、程度重,且出现严重缺氧等并发症,长期预后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
总之,早产儿呼吸暂停是一个需要医护人员高度重视的问题,通过了解其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及预后等方面的内容,能够更好地对早产儿呼吸暂停进行管理和处理,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