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按原理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含窦性心律失常、异位心律)和冲动传导异常(含生理性、病理性传导阻滞),按心率快慢分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不同年龄人群发生情况不同,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影响其发生,特殊人群如孕妇需特殊考量。
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指成人窦性心律频率超过100次/分钟,可因运动、情绪激动、发热、贫血、甲亢等多种因素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指成人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次/分钟,可见于运动员、老年人、颅内压增高、甲减等情况;窦性停搏,是指窦房结不能产生冲动,可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急性心肌梗死、窦房结病变等导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引起窦房结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病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
异位心律:包括被动性异位心律,如逸搏(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逸搏)和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逸搏心律),是由于窦房结冲动发放频率过慢或传导障碍,下级潜在起搏点被动发放冲动形成;主动性异位心律,如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期前收缩),是由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可呈突发突止的特点,多由折返机制引起;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是较常见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心房扑动可认为是介于房速和房颤之间的快速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则是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
冲动传导异常
生理性传导阻滞:干扰及脱节属于生理性传导阻滞,干扰是指房室交界区组织因不应期影响,对前后两个来自心房的激动,前者下传,后者因过早到达而落入交界区组织的不应期内不能下传;脱节是指心脏两个不同起搏点各自按自身规律发放冲动,互不相关,可分为房室脱节、室房脱节等。
病理性传导阻滞:包括窦房传导阻滞,是指窦房结冲动传导至心房时发生延缓或阻滞,可分为三度;房内传导阻滞,是指心房内冲动传导时间延长或中断,分为不完全性和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交界区脱离了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至心室,分为一度、二度(二度Ⅰ型和二度Ⅱ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因有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室内传导阻滞,包括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又可分为左束支主干传导阻滞及左前分支、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较为常见,可见于正常人,但更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
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分类
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上述提到的各种异位心律中的快速型,如各种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心率多超过100次/分钟(部分房性心动过速心率可在100-150次/分钟,心房扑动可在250-350次/分钟,心房颤动心室率可快可慢,但部分患者心室率较快)。
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各种逸搏及逸搏心律等,心率多低于60次/分钟,严重时可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等表现。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时期心律失常相对较少见,但也可因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疾病引起;老年人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退变,以及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更容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女性在围绝经期由于内分泌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相关情况。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大量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等可增加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而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能与老年人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有关。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较高,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来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特殊人群如孕妇出现心律失常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因为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来缓解心律失常相关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