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有症状表现和体征表现,症状表现包括心悸(自觉心跳加快、不规律,活动后可能加重,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有基础病者更突出)、气短(活动后加重,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表现不同,与心输出量减少、肺部淤血有关)、乏力(全身没力气、精神差,与心脏供血不足有关,慢性病患者可能加重)、头晕或晕厥(因心输出量减少致脑部供血不足,老年及有脑血管病史者风险高,可能增加脑卒中风险);体征表现为心率不齐(听诊心跳节律绝对不规则,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听诊第一心音强度不一致,是心室激动时间不一致导致)、脉搏短绌(脉率小于心率,因部分心搏输出量少不足以引起外周动脉搏动,老年患者脉搏短绌可能提示病情较重)。
心悸:是常见的症状,患者会自觉心跳加快、心慌,有时感觉心脏跳动不规律。例如,部分患者在发作时会明显感受到心脏乱跳,这种心悸感可能在活动后加重。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中青年患者可能因活动量相对较大,心悸症状在活动时更易被察觉;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基础心率较慢,心房颤动时心悸感可能相对更明显,但也存在个体差异。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时,心悸症状可能会更突出,且可能伴随胸痛等其他不适。
气短:患者会感觉呼吸费力,轻微活动后气短症状可能加重。比如,原本能快速爬三层楼的人,患心房颤动后可能爬一层楼就会感觉气喘吁吁。这是因为心房颤动时心脏泵血功能受到影响,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肺部淤血,影响呼吸功能。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气短表现也有差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可能平时活动量小,一旦出现气短更容易察觉;而经常运动的人可能在心房颤动早期气短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进展,气短会逐渐加重。
乏力:患者会感到全身没有力气,精神状态差。例如,原本可以正常上班、做家务的人,患心房颤动后可能经常感觉疲倦,难以完成日常活动。这与心脏功能受损,身体各器官供血不足有关。对于有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时,乏力症状可能会因血糖波动等因素而被进一步加重,需要综合考虑血糖、心脏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来评估和处理。
头晕或晕厥: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严重时可导致晕厥。这是由于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心室率不规则,心输出量减少,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老年患者发生头晕或晕厥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下降,脑部供血代偿能力较弱,一旦心输出量减少,更容易出现脑部缺血症状。有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时,头晕或晕厥可能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需要特别关注,及时评估和干预心房颤动情况以减少脑部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
体征表现
心率不齐:听诊时可发现心跳节律绝对不规则。医生用听诊器听诊时能明显感觉到心跳没有规律,快慢不一。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心率不齐的表现可能在频率和强度上有所不同,儿童心房颤动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心率不齐的表现可能因儿童心脏发育特点而有其特殊性;老年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心率不齐的听诊表现可能更复杂。
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听诊时第一心音的强度不一致。这是因为心房颤动时心室激动的时间不一致,导致第一心音强度变化。在评估心房颤动患者体征时,第一心音强弱不等是一个重要的体征表现,对于判断心房颤动的病情有一定帮助。不同性别的患者,第一心音强弱不等的听诊感受可能因个体心脏解剖结构和功能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是心房颤动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的体现。
脉搏短绌:即脉率小于心率。触摸脉搏时会发现脉搏次数少于听诊的心率次数。这是由于心房颤动时部分心搏输出量少,不足以引起外周动脉搏动,从而出现脉率低于心率的现象。对于有脉搏短绌的患者,需要准确测量脉率和心率来评估病情,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脉搏短绌可能提示心房颤动病情较重,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处理,以防止发生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