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有前驱感染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青少年易患,前驱期1-3周有病毒感染症状;心脏相关表现包括心律失常(儿童更易出现,因传导系统不成熟,机制是病毒致心肌细胞电生理改变)、心力衰竭(儿童表现为呼吸困难等,成人有活动耐力下降等,机制是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胸痛(成人闷痛等,儿童哭闹等,与心肌缺血及炎性介质刺激神经末梢有关);体征表现有心脏体征(心率心律异常、杂音、心界改变)和其他体征(体循环及肺循环淤血体征,儿童体征有其特点需与其他疾病鉴别)。
一、症状表现
(一)前驱感染表现
1.年龄与性别因素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发生。性别差异不显著,多数患者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可表现为低热或高热,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可能更易出现波动)、全身倦怠感(部分患者会感觉全身无力、疲惫,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肌肉酸痛(成人可能较明确表述肌肉酸痛,儿童可能以哭闹、不愿活动等方式体现)等,有些患者还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2.病毒感染相关:常见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不同病毒引起的前驱感染表现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病毒的持续感染或复制可能为心肌损伤埋下隐患。
(二)心脏相关表现
1.心律失常
儿童与成人差异:心律失常是病毒性心肌炎常见表现。儿童由于心脏传导系统相对不成熟,更易出现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如早搏(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可表现为儿童自觉心跳不齐,年长儿可能描述为心悸,而婴儿可能仅表现为吃奶时烦躁、呼吸增快等。成人也可出现早搏,还可能出现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头晕、黑矇甚至晕厥,尤其是缓慢性心律失常时,心输出量减少,脑供血不足可引起上述症状。
机制:病毒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引起心肌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异常,从而引发心律失常。
2.心力衰竭
年龄相关表现:患者可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儿童心力衰竭时表现为呼吸困难(婴儿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三凹征等)、乏力、水肿(眼睑、下肢等部位可出现水肿,婴儿水肿可能不典型,表现为体重增加等)、肝脏肿大(可通过体格检查触及肿大的肝脏)等;成人心力衰竭时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呼吸困难(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
发生机制:心肌细胞受损,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同时可能伴有心肌舒张功能障碍,导致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引发心力衰竭。
3.胸痛
不同人群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成人胸痛可表现为心前区闷痛、隐痛等,疼痛性质多样;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可能表现为哭闹、拒绝触摸胸部等。胸痛的发生可能与心肌炎症导致心肌缺血、心肌细胞损伤后释放炎性介质刺激神经末梢有关。
二、体征表现
(一)心脏体征
1.心率与心律:可出现心率异常,如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较为常见,可通过听诊发现早搏、心律不规则等情况。儿童听诊时需要更仔细,因为儿童心脏听诊特点与成人有差异,婴儿心率相对较快,听诊时要注意区分正常心率波动和异常心律。
2.心脏杂音:部分患者可在心尖区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这是由于心肌炎症导致心肌收缩力改变,二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引起;也可能听到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提示心肌顺应性改变等情况。
3.心界改变: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心界扩大,通过心脏体格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界扩大,儿童心界相对成人更靠近胸壁,心界扩大可能更易早期发现。
(二)其他体征
1.体循环淤血体征:出现心力衰竭时可伴有体循环淤血体征,如颈静脉怒张(儿童颈静脉较成人表浅,更易观察到颈静脉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
2.肺循环淤血体征:肺循环淤血时可出现肺部湿性啰音,儿童肺部听诊时要注意区分正常呼吸音和异常啰音,婴儿肺炎也可能出现类似湿性啰音表现,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