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律失常,病因包括年龄、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等,临床表现有心悸等症状及心律不齐等体征,可通过心电图等诊断,治疗有心率控制、节律控制、抗凝治疗等,生活方式需调整,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二、病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心房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老年人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明显增加。例如,65岁以上人群中,心房颤动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年轻人群。
2.基础疾病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受损,容易引发心房颤动。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房的正常电活动,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升高。
其他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电生理功能,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几率;糖尿病患者长期代谢紊乱,也可能累及心脏,成为心房颤动的诱因之一。
3.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吸烟、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过量饮酒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脏的电传导系统;长期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影响心脏功能。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心悸:患者常自觉心跳加快、心慌,可伴有心前区不适。
气短:活动后气短症状可能加重,这是由于心房颤动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肺部淤血,影响呼吸功能。
头晕、乏力:心输出量减少可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体征特点
心律不齐:心脏听诊时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
脉搏短绌:脉搏次数少于心率,这是因为部分心房收缩不能有效引起心室收缩,导致脉搏缺失。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房颤动的重要依据。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一的f波,心室律绝对不规则。
2.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的心房颤动,明确患者症状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五、治疗与管理
1.心率控制:对于心室率较快的心房颤动患者,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药物控制心室率,以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2.节律控制:部分患者可尝试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常用药物有胺碘酮等。但节律控制需权衡利弊,因为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恢复窦性心律中显著获益。
3.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需根据CHADS-VASc评分来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例如,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和≥3分的女性患者通常需要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等)预防血栓形成。抗凝治疗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或药物相关指标,以确保抗凝效果且避免出血等并发症。
4.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戒烟限酒,保持合理的体重,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发生心房颤动时,更要关注其全身状况和基础疾病。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药物时需谨慎调整剂量,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预防跌倒等并发症,因为心房颤动导致的头晕等症状可能增加跌倒风险。
2.儿童:儿童心房颤动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相关。治疗时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针对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等,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心房颤动较为复杂,治疗需兼顾母亲和胎儿的安全。抗凝药物的选择需谨慎,华法林在妊娠期使用可能导致胎儿畸形,而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妊娠期的安全性数据有限。治疗方案需多学科会诊,综合评估风险和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