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治疗包括复苏评估与初步复苏,评估心率、呼吸、肤色等,初步复苏需保暖、清理呼吸道、摆正体位;正压通气用于呼吸暂停等且心率<100次/分钟时,要选合适器具、调频率和峰压;胸外心脏按压在正压通气30秒后心率仍<60次/分钟时进行,用双拇指等法,按通频率3:1;药物治疗有肾上腺素、纳洛酮等;复苏后需监护体温、呼吸、循环、神经,管理喂养;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有宫内窘迫史新生儿有特殊注意事项,需综合个体化治疗监护以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
一、复苏评估与初步复苏
1.评估:快速评估新生儿的心率、呼吸和肤色等情况。通过心率判断新生儿是否存在窒息相关的循环问题,呼吸情况关乎气体交换,肤色则能初步反映氧合状态。对于不同孕周、出生体重的新生儿,评估标准有一定差异,例如早产儿的心率正常范围与足月儿不同,需依据其生理特点准确判断。
2.初步复苏:将新生儿置于温暖的环境中,保持体温稳定,因为低体温会加重新生儿窒息的不良预后。清理呼吸道,用吸球或吸管清理口、鼻、咽的黏液,确保呼吸道通畅,这对于建立有效的呼吸至关重要。摆正体位,使头部轻度仰伸,有助于气道开放。
二、正压通气
1.指征:当新生儿出现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心率<100次/分钟时,需进行正压通气。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的新生儿对正压通气的需求和反应不同,早产儿可能需要更精细的通气参数调节。
2.操作:选择合适的面罩或气管导管进行正压通气,通气频率一般为40-60次/分钟,吸气峰压应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调整,通常足月儿为20-25cmHO,早产儿适当降低。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胸廓起伏、心率等情况来调整通气参数。
三、胸外心脏按压
1.指征:在正压通气30秒后,心率仍<60次/分钟时,应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2.操作:采用双拇指或中示指按压法,按压部位为胸骨下1/3处,按压频率与通气频率之比为3:1,即按压90次/分钟,通气30次/分钟,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在按压过程中要确保按压的有效性,通过触摸大动脉搏动来判断按压效果。
四、药物治疗
1.肾上腺素:对于经过充分复苏后心率仍不恢复的新生儿,可考虑使用肾上腺素。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
2.纳洛酮:如果新生儿有明确的母亲在分娩前使用过阿片类药物史,可考虑使用纳洛酮,但需谨慎评估其风险和收益。
五、复苏后的监护与处理
1.体温监护:持续监测新生儿体温,将体温维持在36.5-37.5℃之间,因为体温不稳定会影响新生儿的各器官功能恢复。对于早产儿,要特别注意保暖,可使用远红外辐射保暖台等设备。
2.呼吸监护:观察新生儿的呼吸频率、节律和呼吸运动情况,确保呼吸功能稳定,必要时继续给予呼吸支持。
3.循环监护:监测心率、血压等循环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循环功能异常。
4.神经系统监护:关注新生儿的意识状态、肌张力等神经系统表现,因为窒息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对于有窒息史的新生儿,需密切随访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5.喂养管理:根据新生儿的病情和耐受情况逐渐恢复喂养,早产儿可能需要延迟喂养或采用特殊的喂养方式,保证营养供给的同时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精细地调节通气参数、体温管理和液体平衡等。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对复苏操作的耐受性更差,需要密切观察其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低出生体重儿:同样需要注重体温维持,因为低出生体重儿的体温调节能力更弱。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等操作时,要轻柔准确,避免造成医源性损伤。
3.有宫内窘迫史的新生儿:这类新生儿在复苏后更要加强各系统的监护,因为其发生多器官功能损伤的风险更高,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心、肺、脑、肾等器官的功能异常。
总之,新生儿窒息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在复苏的各个环节紧密配合,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监护,以最大程度地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