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可根据持续时间分为阵发性、持续性、长期持续性和永久性心房颤动,根据机制分为触发机制为主的阵发性和多因素机制的长程持续性;其临床表现有症状表现如心悸、气短、乏力、头晕或黑矇,体征表现如心律不齐、脉搏短绌、血压变化,不同类型和表现受年龄、基础疾病、性别等因素影响。
一、心房颤动的分类
(一)根据持续时间分类
1.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7天,一般<48小时,可自行终止。其发生可能与情绪激动、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倾向,有基础心脏病史者更易出现。
2.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7天,需药物或电复律才能终止。多见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年龄较大者发生风险相对较高,男性和女性在该类型中的发病情况无显著本质差异,但可能受基础疾病影响。
3.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超过1年,患者多有较长期的基础心脏病变,年龄因素影响明显,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递增,性别差异不突出但基础疾病的性别分布可能有影响。
4.永久性心房颤动:不能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患者多为长期慢性心脏病患者,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严重,性别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基础疾病的性别特征可能存在。
(二)根据心房颤动的机制分类
1.阵发性心房颤动(触发机制为主):多由肺静脉等部位的快速异位起搏点发放冲动,触发心房颤动的发生,常见诱因如上述生活方式因素,在有肺静脉病变等基础情况时更易出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
2.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多因素机制):涉及心房结构重构、电重构等多种因素,与心房扩大、纤维化等结构改变以及电生理特性改变相关,多见于有长期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年龄较大,基础疾病的发展使得心房结构和电生理特性逐渐发生变化,性别差异不突出但基础疾病的发展进程可能受性别相关因素影响。
二、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心悸: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心慌,可伴有心前区不适。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时较为常见,与心房颤动时心房不规则收缩,心室率不规则有关,生活方式改变如剧烈运动、大量饮用浓茶咖啡等可诱发心悸加重,年龄较大患者可能对心悸的耐受程度有所不同,基础心脏病患者心悸可能更明显。
2.气短:活动后气短较为常见,由于心房颤动时心室率不规则,心输出量减少,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肺循环淤血等情况,从而引起气短。老年人心肺功能本身有所下降,发生心房颤动时气短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更明显,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发生心房颤动时气短表现可能因身体状况不同而有差异。
3.乏力:患者感到全身疲倦、无力,与心输出量下降,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有关。长期心房颤动患者由于慢性心功能受损,乏力症状较为常见,年龄较大者因身体机能下降,乏力可能更显著,基础心脏病导致心功能不全时乏力会加重。
4.头晕或黑矇:当心房颤动导致心室率过慢或过快时,脑供血不足可引起头晕,严重时可出现黑矇,甚至晕厥。老年人血管调节功能下降,发生心房颤动时更易出现脑供血不足相关症状,有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头晕黑矇等症状时风险更高,女性在妊娠或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增加头晕黑矇的发生风险。
(二)体征表现
1.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规则,是心房颤动典型的体征之一。医生听诊时可发现这种特点,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患者在听诊时该体征表现一致,但可能因基础疾病不同而有其他伴随体征差异。
2.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这是由于心房颤动时部分心房收缩不能有效引起心室收缩,导致脉搏缺失。在评估心房颤动患者时,脉搏短绌是重要的体征表现,各年龄段和性别患者均可出现,但老年患者可能因脉搏本身较弱等因素影响脉搏短绌的评估准确性,基础心脏病患者脉搏短绌可能更明显。
3.血压变化: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压波动,心室率过快或过慢时可影响血压,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可能更明显,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发生心房颤动导致的血压变化可能与非生理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