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供氧等异常的病理状态,常见典型症状有胸骨后等部位压榨性等胸痛(约60%-70%患者有,休息等可缓解)、心悸(约20%-30%患者有);不典型症状包括呼吸困难(约15%-20%患者以其为首要表现)、乏力、胃肠道症状;不同人群症状有特点,老年者症状不典型、女性者更易现非典型症状、儿童者症状不典型、有基础病史者症状易被掩盖或更不典型、生活方式不健康者症状与生活方式改变相关。
典型症状
胸痛:最为常见,多发生于胸骨后、心前区等部位,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区域,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诱因多为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例如,一项对大量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约60%-70%的患者会出现典型的胸痛症状,且发作时通过心电图检查可发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的证据。
心悸: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部分患者可伴有心律不齐的感觉。这是因为心肌缺血时心脏的节律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心跳异常。研究表明,约20%-30%的心肌缺血患者会出现心悸症状。
不典型症状
呼吸困难:在心肌缺血时,心脏泵血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导致肺淤血,从而引起呼吸困难。这种呼吸困难可以是活动后加重,休息时缓解,也可以是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例如,一些老年心肌缺血患者,活动量稍大就会出现气促,需要坐起或站立才能缓解呼吸不畅的感觉。有研究显示,约15%-20%的心肌缺血患者以呼吸困难为首要表现。
乏力:患者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能量供应所致。很多患者会描述自己原本能进行的日常活动,如爬楼梯、做家务等,现在都变得很吃力,容易疲劳。
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胃肠道症状,容易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这是因为心肌缺血时,通过神经反射可能会引起胃肠道的不适反应。例如,有的患者表现为类似胃痛的症状,但服用胃药后并无明显缓解,而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发现是心肌缺血引起的。
不同人群的心肌缺血症状特点
老年人群:老年心肌缺血患者的症状往往不典型,胸痛等典型症状的发生率可能低于中青年患者。老年患者可能更多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晕厥等非典型症状,这是因为老年人的感觉神经敏感性下降,对疼痛的感知不如年轻人敏锐。而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掩盖心肌缺血的典型症状,增加了诊断的难度。
女性人群:女性心肌缺血患者的症状与男性有所不同,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恶心等不典型症状,胸痛症状相对不典型。有研究发现,女性心肌缺血患者中约40%以非典型症状就诊,而男性患者中约20%以非典型症状就诊。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以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儿童人群:儿童心肌缺血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心肌缺血,症状可能也不典型。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肌缺血,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活动耐力差、容易疲劳等,与成人的症状有一定差异。儿童无法准确描述胸痛等症状,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儿童的活动情况、精神状态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出现心肌缺血时,症状可能会更不典型或更容易被基础疾病的症状所掩盖。比如,本身有糖尿病的患者,可能感觉神经受损,对疼痛的感知减退,心肌缺血时胸痛症状不明显,而更多表现为其他非特异症状。同时,这些基础病史会加重心肌缺血的病情发展,需要更密切地监测和管理心肌缺血相关症状。
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心肌缺血的风险较高,其症状可能在生活方式改变后有所体现。例如,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心肌供血,当出现心肌缺血时,可能较早出现胸痛、心悸等症状,而且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如果这类人群能及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肌缺血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