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乳是胚胎发育始基退化不全致腋下多余乳房,形态大小不一,质地随情况而异,因胚胎发育问题致;腋下疙瘩成因多,淋巴结肿大、脂肪瘤、皮脂腺囊肿等不同,质地活动度等不同。副乳通过体格检查、超声诊断,疙瘩靠体格检查、超声等,副乳无症状可观察,有症状等手术切除,疙瘩据病因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处理注意。
疙瘩:腋下的疙瘩则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可能是多种不同性质的病变,位置就是局限在腋下区域,其成因多样,组织结构根据病因不同而各异,比如可能是淋巴结肿大形成的疙瘩,其主要成分是淋巴细胞等;也可能是皮下脂肪瘤形成的疙瘩,主要成分是脂肪细胞等。
形态与质地区别
副乳:形态上多为局部隆起的组织,大小不一,有的副乳比较小,仅表现为局部皮肤稍增厚,有的副乳可能较大,形似一个小乳房。质地方面,若副乳有乳腺组织,在月经周期可能会有胀痛感,质地相对柔软,与周围组织边界有时不太清晰,但也有一定的可推动性;如果副乳发生纤维瘤等病变,质地可能会偏硬一些。
疙瘩:如果是淋巴结肿大导致的疙瘩,质地有不同情况,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通常质地相对柔软,有一定压痛,活动度较好;而肿瘤转移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粘连。若是皮下脂肪瘤形成的疙瘩,质地较软,呈分叶状,边界清楚,活动度良好。还有可能是皮脂腺囊肿形成的疙瘩,一般中等硬度,表面多光滑,与皮肤粘连,可能有压痛等。
病因区别
副乳:主要是胚胎发育时期,乳腺始基退化不全所导致的。在胚胎发育到第6周时,胚胎腹侧两旁由外胚层上皮组织发生6-8对乳头状局部增厚,称为乳腺始基,除胸前区的一对继续发育形成乳房外,其余的在出生前退化消失,若退化不全就会形成副乳,这与性别、遗传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女性相对男性更易出现副乳,有家族中有副乳遗传史的人发生副乳的概率可能会增高。
疙瘩:腋下疙瘩的病因繁多。淋巴结肿大可能由感染因素引起,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腋下区域的组织,引发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也可能是肿瘤转移导致,比如乳腺癌可能转移至腋下淋巴结形成疙瘩。皮下脂肪瘤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脂肪代谢异常、遗传等因素有关。皮脂腺囊肿是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所形成的潴留性囊肿,多因局部皮肤清洁不佳等导致皮脂腺导管堵塞引起。
诊断方法区别
副乳:通过体格检查即可初步发现,医生能观察到腋下异常隆起的组织,结合病史等情况基本可初步判断。还可以借助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清晰显示副乳的位置、大小、内部结构等,能看到副乳内的乳腺组织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副乳。
疙瘩:对于腋下疙瘩,体格检查同样重要,医生会触摸疙瘩的质地、活动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超声检查也是常用的方法,通过超声可以鉴别是淋巴结肿大还是其他性质的疙瘩,还可以进行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变情况,如果考虑是淋巴结肿大,还可能需要进行淋巴结穿刺活检或切除活检来明确其性质是炎症性还是肿瘤性等;如果是怀疑皮下肿物,有时也需要通过活检来明确是脂肪瘤、皮脂腺囊肿还是其他肿瘤等。
处理原则区别
副乳:如果副乳没有任何症状,不影响美观等,通常可以观察随访。但如果副乳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或影响外观,或怀疑有恶变可能时,一般需要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副乳的主要方法,将副乳的乳腺组织、乳头乳晕等一并切除。
疙瘩:如果是淋巴结肿大由感染引起,需要针对感染的病原体进行相应治疗,如细菌感染引起的给予抗生素治疗等;如果是淋巴结转移瘤,则需要进一步查找原发病灶并进行相应的抗肿瘤治疗。对于皮下脂肪瘤,如果瘤体较小且无症状,通常也可以观察;若瘤体较大影响美观或有压迫症状等,可考虑手术切除。皮脂腺囊肿一旦确诊,一般建议手术切除,以防继发感染等情况。
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腋下出现副乳或疙瘩时也有不同特点及处理注意事项,比如女性在青春期、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副乳可能会有更明显的变化,而对于儿童出现腋下疙瘩,需要更加谨慎排查病因,因为儿童的疾病谱与成人有差异,要优先考虑良性病变且避免过度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