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扑动会引发心悸(患者感心跳快、不规律,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影响)、胸闷(胸部有压迫闷塞感,呼吸受影响,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影响)、头晕乏力(头重脚轻、站立不稳、全身没劲,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影响)等症状,严重时可致呼吸困难、黑矇、晕厥等,且不同因素会影响这些严重症状出现的风险。
表现:患者常自觉心跳加快、心慌,感觉心脏跳动不规律、杂乱无章。例如,一些患者会描述自己能明显感觉到心脏在胸腔内快速且无序地搏动,这种心悸感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时轻时重。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若发生心房扑动,由于其心脏功能和代偿能力与成人不同,心悸症状可能表现得更为明显或不太容易准确表述,但同样会感受到心脏跳动异常;性别差异一般不显著影响心悸的基本表现,但不同个体对心悸的感知和耐受程度可能因自身身体状况等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上,剧烈运动、精神过度紧张、大量吸烟饮酒等情况可能会加重心悸症状,因为这些因素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就有心脏疾病的人,发生心房扑动时心悸症状可能更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因为其心脏基础状态较差。
胸闷
表现:患者会感觉胸部有压迫感、闷塞感,呼吸可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觉得气不够用。比如,有的患者会说胸口像压了一块大石头,呼吸时明显感觉到不顺畅,活动后这种胸闷感可能会加重。
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儿童若出现心房扑动导致胸闷,可能会表现出躁动不安、不愿意活动等情况,因为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准确表达胸闷的感受,但身体会通过一些行为来体现不适;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对胸闷症状产生一定影响,但总体上胸闷的基本表现是胸部的压迫闷塞感;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过度劳累等都可能使胸闷症状加重,因为这些因素会进一步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和呼吸功能;有冠心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心房扑动时胸闷症状往往更为突出,因为其心脏的血管等基础情况已经存在问题,心房扑动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缺血缺氧状况。
头晕、乏力
表现:患者会出现头晕的症状,感觉头重脚轻、站立不稳,同时伴有全身乏力,没有力气进行日常活动。例如,患者可能在行走时突然感到头晕,需要停下休息,而且即使休息后也仍觉得浑身没劲,不想做事。
影响因素:老年人发生心房扑动时,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头晕、乏力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因为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后对全身器官的供血影响更大;儿童患者出现头晕、乏力时,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日常的学习活动,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儿童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心脏功能异常对其影响更具长远性;性别差异对头晕、乏力的影响不大,但不同性别患者在面对头晕、乏力时的耐受和应对方式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上,长期营养不良、缺乏运动等会加重头晕、乏力症状,因为这些情况会使身体的整体机能下降,心脏功能异常时就更容易出现此类表现;有贫血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心房扑动时头晕、乏力症状会更加严重,因为贫血本身就会导致全身供氧不足,再加上心房扑动影响心脏供血,双重作用下症状会加剧。
其他症状
严重情况下的表现:在心房扑动较为严重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呼吸困难是指呼吸频率加快、深度变浅,患者明显感觉空气不足;黑矇是指短暂的视力模糊或眼前发黑;晕厥则是突然发生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倒地等。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发生严重心房扑动时,由于其身体储备功能差,出现呼吸困难、黑矇、晕厥等严重症状的风险更高;对于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心房扑动时出现黑矇、晕厥等症状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因为神经系统本身的供血等情况可能已经存在问题,心脏供血异常会进一步影响神经系统;生活方式中,长期熬夜、过度疲劳等会增加发生严重症状的可能性,因为这些因素会使心脏和身体的整体状态处于较差的水平;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心房扑动时出现严重症状的概率更大,因为其心脏结构等本身就存在异常,心房扑动会加重这种异常带来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