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颤动是最危险心律失常类型,由心肌电生理改变等致,高危人群有冠心病等患者及不良生活方式者,急救需心肺复苏和尽早电除颤;室性心动过速分持续单形性等,与心肌缺血等有关,高危人群同前,血流动力学稳定用药物、不稳定用同步电复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特殊类型,与QT间期延长等有关,高危人群包括相关患者等,处理要停用相关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儿童患者处理更谨慎。
发生机制:多由缺血性心脏病等导致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引发折返激动等异常电活动所致。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缺血缺氧可使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紊乱,容易诱发心室颤动。
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有冠心病病史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病患者、长QT综合征患者等是高危人群。长期大量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精神极度紧张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心室颤动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不规范治疗基础疾病、随意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也易促发心室颤动。
急救措施:一旦发生心室颤动,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同时尽快实施电除颤,这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电除颤应尽早进行,一般要求在心室颤动发生后3-5分钟内进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时按照设备提示操作,如无AED则由经过培训的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并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来进行电击除颤。
室性心动过速(持续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定义与特点:室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的特殊传导系统或者心室肌的连续3个及3个以上的异位心搏。持续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相对常见且有一定危险性,其心电图表现为连续出现形态一致的宽大畸形QRS波群,频率通常在100-250次/分钟,可导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若不及时处理可进展为心室颤动等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发生机制:多与心肌缺血、心肌病变、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药物中毒(如洋地黄中毒等)等因素有关。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异常,容易形成折返环路引发室性心动过速。
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冠心病患者、心肌病患者、心脏瓣膜病患者等是高危人群。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或高钾血症、长期服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当等都可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生活方式不健康(如继续大量饮酒等),也容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并可能进一步恶化。
处理要点: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可选用药物治疗,如静脉注射利多卡因等,但需密切监测患者反应;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如出现低血压、休克、晕厥等表现,应立即进行同步电复律,复律能量一般为100-200焦耳,若一次复律不成功可适当增加能量再次复律。同时要积极寻找并纠正诱因,如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心肌缺血等。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定义与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的振幅与波峰呈周期性改变,宛如围绕等电位线扭转。常发生于QT间期延长的患者,可导致患者出现晕厥甚至猝死。
发生机制:主要与心肌细胞复极异常导致QT间期延长有关,可由先天性因素(如长QT综合征)或后天因素(如服用某些延长QT间期的药物、电解质紊乱等)引起。例如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过量或不当、低钾血症等都可能影响心肌细胞复极过程,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服用延长QT间期药物(如某些抗精神病药物、抗组胺药物等)的人群、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患者等是高危人群。对于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其发病与基因异常导致的心肌离子通道功能缺陷有关;而后天因素导致的患者则与药物使用不当、电解质失衡等密切相关。
处理措施:首先应停用一切可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如补充钾盐等。对于发作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可采用静脉注射硫酸镁,同时可使用临时心脏起搏治疗,提高心率以缩短QT间期。对于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可能需要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进行预防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处理时更要谨慎评估药物的使用和治疗方式的选择,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手段,如在纠正电解质紊乱时要精确控制补钾速度和剂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