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发、病程不超6个月且有黄疸症状的肝脏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临床表现有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不同阶段,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一般、药物、对症治疗,预防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定义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一种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其主要特征是出现黄疸症状,即血清胆红素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
二、病因
1.病毒性肝炎:由肝炎病毒引起,常见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例如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
2.药物性肝损伤: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可能引起肝损伤,进而导致急性黄疸型肝炎,不同年龄人群使用特定药物时需注意药物对肝脏的影响,有基础肝病的患者使用相关药物更易诱发。
3.酒精性肝损伤: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在肝脏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肝细胞,引发炎症和黄疸,长期饮酒的生活方式增加了患酒精性急性黄疸型肝炎的风险。
4.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脏细胞,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多见于女性,不同年龄女性均可能发病,自身免疫异常是其发病的关键因素。
三、临床表现
1.黄疸前期:多数患者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等症状,部分患者有低热,此阶段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相似,但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而以哭闹、烦躁等方式体现不适。
2.黄疸期:随着病情进展,出现黄疸,皮肤、巩膜发黄,尿色加深如浓茶样,同时肝肿大,有压痛和叩击痛,部分患者脾轻度肿大,此期年龄因素对黄疸程度及肝脏肿大程度的影响不明显,但儿童肝脏相对柔软,肿大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差异。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一般持续1-2个月,但具体恢复时间因个体差异及病因不同而有所区别,年龄较小的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判断。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测定:总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可出现不同比例的变化,如肝细胞性黄疸时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
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转氨酶显著升高,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
病原学检查: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甲型肝炎病毒抗体、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等,以明确病因是哪种肝炎病毒感染。
2.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检查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等,帮助了解肝脏的大体结构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的肝脏B超表现有一定共性,但儿童因骨骼较薄,图像可能更清晰。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不同年龄患者的饮食搭配需根据其生长发育需求和病情进行调整,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以促进恢复。
2.药物治疗:根据病因给予相应药物,如病毒性肝炎根据病毒类型使用抗病毒药物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不能自行用药,不同年龄患者在药物选择和剂量上需谨慎考虑,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肝脏有较大损伤或不适合其年龄的药物。
3.对症治疗:对于黄疸明显的患者,可使用利胆药物等对症处理,缓解黄疸症状,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预防
1.管理传染源: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要及时隔离治疗,甲型肝炎患者隔离期为自发病日起3周;乙型肝炎患者根据病情确定隔离时间,避免病毒传播给他人。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如甲型肝炎要做到不吃生冷食物,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对于乙型、丙型肝炎要避免血液传播,如避免共用注射器、不不安全的输血等;性生活中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乙型、丙型肝炎的性传播风险。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肝炎疫苗是预防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措施,甲型肝炎疫苗可用于儿童和成人预防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疫苗主要接种对象是新生儿,也适用于高危人群,通过接种疫苗使人体产生抗体,增强对肝炎病毒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