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未用降压药时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分原发和继发,早期可能无症状,后期累及脏器有相应表现,发病是遗传与环境因素致调节紊乱;低血压是成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有生理和病理之分,生理常无症状,病理有相应症状,发病与体质或疾病致血容量等变化有关;高血压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需药物时选合适药物,老年人用药需注意;低血压生理无需特殊治疗,病理针对原发病,都要注意相关事项。
低血压: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低血压也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低血压常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多无明显不适;病理性低血压可由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过敏、恶性肿瘤等多种原因引起。
症状表现
高血压: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累及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出现相应的并发症表现,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可导致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高血压脑病可引起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高血压肾损害可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差异,老年人高血压可能更容易出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无症状性脑梗死等情况,女性在更年期前后高血压症状可能会受激素变化影响而有所波动。
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病理性低血压除了有头晕、乏力、视野模糊、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外,严重的急性低血压还可能导致晕厥、休克,出现面色苍白、神志不清、脉搏细速、呼吸浅快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低血压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有关,症状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精神萎靡等;老年人低血压可能因血压过低影响重要脏器灌注,增加跌倒风险等。
发病机制
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方面,父母患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增加。环境因素包括高盐饮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缺乏体力活动等。这些因素会导致神经、体液、内分泌等系统失调,引起血压调节功能紊乱,例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使血管收缩、水钠潴留,血压升高。继发性高血压则是由于特定疾病导致血压升高,如肾动脉狭窄会使肾脏缺血,刺激RAAS过度激活;嗜铬细胞瘤会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血压急剧升高。
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主要与体质因素有关,如身体瘦弱、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等。病理性低血压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大出血引起的低血压是因为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心输出量不足;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低血压是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严重感染导致的低血压是因为细菌毒素等作用使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过敏引起的低血压是由于过敏介质释放导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治疗与干预原则
高血压: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包括减轻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采用DASH饮食(富含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包含适量全谷物、家禽、鱼类和坚果,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g;戒烟限酒;增加体育活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老年人使用降压药物时要注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因为老年人对血压波动的耐受性较差。
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注意加强营养、适度运动、规律生活即可。病理性低血压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大出血引起的低血压需积极止血、补充血容量;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低血压需要改善心肌供血、维持心功能;严重感染引起的低血压需要控制感染、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对于低血压患者,要注意避免突然站立等动作,防止发生晕厥,老年人更要特别注意,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时更容易出现跌倒等意外。如果是体质虚弱的儿童出现低血压,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查找可能的病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