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律失常是由窦房结主导心律异常改变的情况,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成人频率超100次/分钟,生理或病理因素致)、窦性心动过缓(成人频率低于60次/分钟,生理或病理因素致)、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差异>0.12秒,多为青少年呼吸性且多无意义,也有病理情况),其心电图有相应表现,多数窦性心律失常本身可能无症状但病理因素致者提示基础疾病,处理上生理性的诱因去除即可,病理性的需针对原发疾病治疗,儿童需结合情况综合判断。
一、窦性心律失常的定义
窦性心律失常是指由窦房结主导的心律发生了异常改变。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由窦房结发放冲动来控制心脏的节律。而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等多种情况。
(一)窦性心动过速
定义: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钟即为窦性心动过速。
相关因素及影响:生理情况下,如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等都可能引起窦性心动过速,这是身体的正常应激反应。病理情况下,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等疾病也可导致窦性心动过速,此时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评估和处理。对于儿童来说,发热时更容易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因为儿童的新陈代谢相对旺盛,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增加10-15次/分钟,所以当儿童发热时需密切监测心率情况。
(二)窦性心动过缓
定义: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钟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相关因素及影响:生理情况下,运动员、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这是因为他们的心脏功能较好,窦性心律频率相对较低。病理情况下,颅内高压、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等疾病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老年人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逐渐老化,也更容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情况,一般如果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可能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如果心率过慢,引起头晕、黑矇等症状,则需要进一步评估。
(三)窦性心律不齐
定义:窦性心律的起源未变,但节律不规则,在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2秒。
相关因素及影响:窦性心律不齐常见于青少年,多与呼吸有关,称为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一般无临床意义。当然,也可见于一些病理情况,如冠心病、心肌炎等,但相对较少见。对于儿童的窦性心律不齐,多数是生理性的,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逐渐消失,但如果同时伴有其他心脏不适症状,也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心脏病变。
二、窦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一)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规律出现,P波形态正常,PR间期>0.12秒,心率>100次/分钟。
(二)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显示P波规律出现,P波形态正常,PR间期>0.12秒,心率<60次/分钟。
(三)窦性心律不齐
心电图可见P波规律出现,但P-P间期不等,相差>0.12秒。
三、窦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及处理原则
(一)临床意义
大多数窦性心律失常本身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如果是由病理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律失常,往往提示存在基础疾病,需要关注基础疾病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例如窦性心动过速如果是由心力衰竭引起的,那么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会影响患者的预后;窦性心动过缓如果是由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控制情况会关系到窦性心动过缓是否能得到改善。
(二)处理原则
生理性窦性心律失常:对于由运动、情绪激动等生理性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一般在诱因去除后,心律可恢复正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对于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一般也无需处理,定期观察即可。
病理性窦性心律失常:如果是由疾病引起的窦性心律失常,如发热导致的窦性心动过速,需要积极控制体温,体温下降后心率往往会恢复;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需要针对甲状腺功能亢进进行治疗,如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对于颅内高压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需要降低颅内压等针对性治疗。对于老年人的窦性心动过缓,如果心率过慢影响心脑等重要器官的灌注,可能需要考虑安装起搏器等治疗措施。儿童出现窦性心律失常时,需要结合儿童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综合判断,如果是生理性的则密切观察,病理性的则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生长发育等情况,避免因治疗不当影响儿童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