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过快可引起心衰,其机制是大量液体快速入血致心脏前负荷骤增超代偿能力,尤其本身有心脏基础病者更易引发;典型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乏力头晕等;应对措施包括立即停输液、调整体位、吸氧及医疗监测处理;不同人群需注意,儿童心肺发育不完善要严控输液速并密切观察,老年人器官退行性变要严控输液速及定期评估心功能,有基础心脏疾病者输液前要评估心功能且自身要密切关注不适并控制基础病降低风险。
一、输液过快引起心衰症状的机制
人体的循环血容量是相对稳定的,当输液过快时,大量液体快速进入血液循环,使心脏前负荷急剧增加。正常情况下,心脏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来适应一定范围内的容量变化,但输液过快超出了心脏的代偿能力。心脏为了将过多的血液泵出,需要更大的收缩力,长期如此会导致心肌劳损。对于本身存在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心肌病患者,心脏储备功能较差,更易因输液过快而引发心衰症状。例如,有研究表明,在短时间内输入过量液体,会使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明显增加,左心室压力升高,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导致肺循环淤血等心衰表现。
二、输液过快引起心衰的典型症状
(一)呼吸困难
这是较为常见的症状。患者会感到呼吸急促,严重时呈端坐呼吸,不能平卧。这是因为输液过快导致肺循环淤血,肺组织充血水肿,影响气体交换。在儿童群体中,可能表现为呼吸频率明显增快,鼻翼扇动等。例如,有儿科临床研究发现,儿童输液过快时,由于其心肺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的表现,且可能伴随口唇发绀等情况。
(二)咳嗽、咳痰
患者可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咳嗽,随后可咳出粉红色泡沫痰。这是由于肺淤血导致肺泡和支气管黏膜受到刺激,当肺毛细血管压力进一步升高,血管内液体渗出到肺泡内,从而出现上述症状。在老年人群中,本身肺功能可能有所下降,输液过快引发心衰时,咳嗽咳痰的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恢复相对较慢。
(三)乏力、头晕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明显减退。同时,脑部灌注不足可引起头晕,严重时可能出现晕厥等情况。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输液过快引发心衰时,乏力头晕的症状可能与血压波动等因素相关,需要特别关注。
三、针对输液过快引起心衰的应对措施
(一)立即停止输液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输液过快相关的心衰症状,应第一时间停止输液,以减少液体的继续输入,防止心脏前负荷进一步加重。
(二)体位调整
让患者采取端坐位,双腿下垂,这样可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对于儿童患者,可将其抱起,采取半卧位等相对舒适的体位,以改善呼吸状况。
(三)吸氧治疗
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一般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组织缺氧状况。在儿科护理中,要注意吸氧装置的选择和使用方法,确保患儿的安全和舒适。
(四)医疗监测与进一步处理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使用利尿剂等药物来减轻心脏负荷,但药物使用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整体情况判断。对于存在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评估心脏功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来改善心脏状况。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儿童的心肺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输液时更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医护人员在儿科输液操作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家长也应在陪同输液过程中注意观察儿童的呼吸、面色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儿童输液过快引发心衰时,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或表现不典型,所以需要更加细致的护理和监测。
(二)老年人群
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脏、肺部等器官的退行性变,输液速度的控制更为重要。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输液过程中要定期评估心功能状态,根据其身体耐受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家属在陪伴老年患者输液时,应关注老人的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三)有基础心脏疾病人群
这类人群本身心脏储备功能差,在输液前医护人员应充分评估其心脏功能,合理安排输液速度。患者自身也应在输液过程中密切关注自身感觉,如有不适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控制基础疾病,降低输液过快引发心衰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