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其病原学特点为病毒无包膜、球形、核心含单股正链RNA,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但可被灭活;流行病学特点包括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且儿童及青少年多见近年成人增多;临床特点有潜伏期、不同临床分型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肝功能及病原学检查特点;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一般较成人轻、隐性感染率高,孕妇易发生重型肝炎,老年人病程长、恢复慢、易出现并发症。
一、病原学特点
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HAV属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无包膜,球形,直径约27nm,核心为单股正链RNA。HA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耐酸碱、耐乙醚,在环境中可存活数月,能耐受60℃1小时,100℃1分钟可被灭活,紫外线照射1小时、甲醛溶液(1:4000)37℃72小时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急性期患者自发病前2周至血清ALT高峰后1周,粪便中可排出HAV,传染性最强;隐性感染者数量远多于急性期患者,是更重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被HAV污染的水源、食物可引起暴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多为散发性发病。此外,还可通过输血、注射等途径传播,但较为少见。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既往感染过HAV者可通过检测抗-HAVIgG来判断,抗-HAVIgG阳性表示对HAV有免疫力。儿童及青少年多见,近年来成人病例有增多趋势。
三、临床特点
1.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平均28天。
2.临床分型
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等,部分患者有发热;黄疸期时,尿色加深如浓茶样,巩膜和皮肤黄染,黄疸约2-4周达高峰,此时消化道症状可稍减轻,肝大,有压痛及叩击痛;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整个病程持续1-3个月。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多见,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无黄疸,肝大,质地软,有压痛及叩击痛,病程相对较短,一般2-3个月恢复。
重型肝炎:少见,但病情严重,可分为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急性重型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黄疸迅速加深,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烦躁不安、昏迷等,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肝功能严重异常;亚急性重型起病较急,15天-24周出现极度乏力、食欲缺乏、频繁呕吐等,黄疸进行性加深,有出血倾向,后期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等;慢性重型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主要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可达2-4个月或更长,症状较轻,有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等表现,肝大,肝功能检查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升高。
四、实验室检查特点
1.肝功能检查:ALT、AST显著升高是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指标,黄疸型肝炎时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血清蛋白检查,慢性肝病时可有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凝血功能检查,重型肝炎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
2.病原学检查:血清抗-HAVIgM是诊断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发病后1-2周即可在血清中检出,3-6个月后逐渐消失,阳性表示近期HAV感染。血清抗-HAVIgG阳性表示既往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免疫。
五、特殊人群特点
1.儿童:儿童感染HAV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对多见,病情一般较成人轻,隐性感染率较高,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部分儿童可能症状不典型,但仍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儿童肝脏相对脆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2.孕妇:孕妇感染HAV后,发生重型肝炎的风险较高,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较大,需要加强监测,注意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因为妊娠可能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从而加重HAV感染的病情。
3.老年人:老年人感染HAV后,病程相对较长,恢复较慢,发生重型肝炎的概率较高,且容易出现并发症,如继发感染等,需要加强支持治疗和护理,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