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与乳腺癌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诊断、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乳腺增生多因内分泌紊乱致乳腺实质增生复旧不全,表现为周期性乳房胀痛及结节等,治疗以观察对症为主;乳腺癌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结果,早期多为无痛性硬肿块,治疗依分期综合,育龄及绝经后女性情况各有特点。
一、发病机制差异
乳腺增生:多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正常情况下,乳腺组织在月经周期中会经历增生和复旧的过程,当内分泌失调时,乳腺实质增生过度且复旧不全,从而引发乳腺增生。例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因素可影响内分泌调节,促使乳腺增生发生。
乳腺癌:其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遗传因素、基因突变等。比如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会显著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此外,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等也可能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如长期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等。
二、临床表现不同
乳腺增生: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疼痛具有周期性,一般在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可触及乳腺结节或增厚的乳腺组织,结节大小不一,质地韧,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可活动。疼痛程度和结节情况会因患者的内分泌状态变化而有所波动。
乳腺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常表现为无痛性乳房肿块,多为单发,质地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活动度差。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乳房皮肤改变,如“酒窝征”(肿瘤侵犯Cooper韧带,使其缩短,皮肤凹陷)、“橘皮样改变”(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乳头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等;乳头乳晕异常,如乳头凹陷、乳晕湿疹样改变等。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乳腺增生:乳腺超声检查可见乳腺组织增厚,回声不均匀,有散在的低回声区或无回声区。乳腺X线摄影(钼靶)可见乳腺腺体密度增高,呈片状或结节状影。
乳腺癌:乳腺超声检查显示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有钙化灶,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见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乳腺X线摄影表现为边界不规则或呈毛刺状的肿块,可见细小密集的钙化灶。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可发现多灶、多中心的病灶,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肿块,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
四、病理学诊断区别
乳腺增生:病理切片下可见乳腺导管扩张、上皮细胞增生、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增生等,增生的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排列无明显异型性。
乳腺癌:病理切片中可见癌细胞,癌细胞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多见,细胞排列紊乱,可侵犯周围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还可进一步明确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如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等状态,对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原则有别
乳腺增生:一般以观察和对症治疗为主。对于疼痛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低脂饮食等进行缓解。当疼痛明显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调节内分泌的药物,如逍遥散等,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
乳腺癌:治疗方法根据病情分期等因素综合决定。早期乳腺癌以手术治疗为主,可选择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等。术后根据病理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等。例如,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可使用靶向药物治疗;ER或PR阳性的患者可进行内分泌治疗。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疗主要以综合治疗为主,目的是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特殊人群情况
育龄女性:乳腺增生在育龄女性中较为常见,由于其内分泌处于波动状态,乳腺增生相关症状可能会随月经周期更明显。需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精神因素对乳腺增生影响较大,应给予心理疏导,帮助其保持良好心态。而乳腺癌在育龄女性中相对少见,但也需重视无痛性肿块等异常表现,及时进行检查排查。
绝经后女性:乳腺增生的发生率相对降低,此时乳腺癌的发生风险相对升高。绝经后女性乳腺组织逐渐萎缩,乳腺癌的肿块可能更易触及,但也更易被忽视。要加强绝经后女性的乳腺癌筛查意识,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同时,绝经后女性使用内分泌调节药物治疗乳腺增生时需谨慎,因为其内分泌环境与育龄女性不同,药物可能带来不同的代谢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