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的发生与基础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相关因素及其他诱发因素有关。基础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包括原发性心肌损害(如缺血性心肌损害、心肌炎和心肌病、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和心脏负荷过重(如压力负荷过重的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容量负荷过重的瓣膜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血管病);其他诱发因素有感染(呼吸道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律失常、妊娠和分娩、体力过劳或情绪激动、治疗不当(不恰当停用利尿药物、使用抑制心肌收缩力的药物)。
一、基础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相关因素
(一)原发性心肌损害
1.缺血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是引起心衰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大量的心肌细胞坏死,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例如,有研究显示,约70%的心衰患者有冠心病病史,心肌缺血缺氧使得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2.心肌炎和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童和青少年心衰的常见病因,而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也可引发心衰。病毒性心肌炎时,病毒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影响心肌的正常功能;扩张型心肌病主要是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和纤维化,导致心脏扩大,收缩功能减退。
3.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肌病,长期糖尿病可导致心肌细胞内糖原沉积,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紊乱,心肌纤维化等,进而影响心脏功能。
(二)心脏负荷过重
1.压力负荷过重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左心室为了克服增高的阻力,逐渐发生心肌肥厚,后期心肌肥厚失代偿,导致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引发心衰。在成年人中,高血压是心衰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心衰的发生率比正常血压者高2-5倍。
肺动脉高压: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等,肺循环阻力增加,右心室后负荷加重,右心室肥厚,最终导致右心衰竭。
2.容量负荷过重
瓣膜关闭不全: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使心脏在舒张期接受过多的血液回流,导致容量负荷过重。以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例,左心房在舒张期同时接受肺静脉回流的血液和左心室反流的血液,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引起肺淤血,长期可导致左心功能不全。
先天性心血管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由于心内存在异常通道,使左向右分流增加,肺循环血量增多,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长期可引发心衰。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逐渐发展为心衰。
二、其他诱发因素
(一)感染
1.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心衰最常见的诱因。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呼吸道后,可导致发热、心率加快,增加心脏的负担,同时感染引起的毒素等可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影响心肌功能。例如,在冬季,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心衰患者尤其是老年心衰患者容易因呼吸道感染而病情加重,出现心衰发作。
2.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心内膜,引起心瓣膜炎症、穿孔或赘生物形成,影响瓣膜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脏负荷改变或心肌受损,从而诱发心衰。
(二)心律失常
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显著影响心脏的节律和泵血功能。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心室率增快,心脏充盈和射血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短时间内即可导致心排血量显著减少,诱发心衰。尤其是心室率较快的心房颤动患者,更易发生心衰。
(三)妊娠和分娩
妊娠和分娩期女性心脏负担加重。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心脏前负荷明显增加,分娩时子宫收缩、屏气用力等使回心血量进一步增加,心脏负荷急剧上升,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女性,容易诱发心衰。例如,原有风湿性心脏病的孕妇在妊娠晚期和分娩期发生心衰的风险较高。
(四)体力过劳或情绪激动
过度的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可使心脏负荷明显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多,加重心肌缺血和心脏负担,从而诱发心衰。如一些原本心功能储备较差的患者,进行剧烈运动或突然情绪大起大落时,可能诱发心衰发作。
(五)治疗不当
1.不恰当停用利尿药物:心衰患者长期使用利尿药物,若不恰当停用,可导致体液潴留,心脏容量负荷增加,诱发心衰复发或加重。
2.使用抑制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维拉帕米、地尔硫等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某些抗高血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过量使用时)等,可抑制心肌收缩力,导致心衰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