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是良性乳腺疾病,与内分泌紊乱相关,中青年女性多见,表现为乳房胀痛、可触及结节等,影像学示乳腺组织异常,病理无恶性特征,治疗靠调整生活方式、药物等;乳腺癌是恶性肿瘤,各年龄段可发病,有乳房肿块等症状,影像学有占位等表现,病理见癌细胞恶性特征,治疗有手术及综合治疗等,男女情况有别且老年、男性患者治疗需个体化。
一、疾病定义与性质
乳腺增生: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本质是乳腺主质和间质增生及复旧不全,造成乳腺正常结构紊乱。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如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等。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由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增殖失控的情况。可发生于各年龄段,虽以女性多见,但男性也可发病。
二、临床表现差异
乳腺增生
症状: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疼痛程度和规律不一,有的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可触及乳腺结节或增厚的乳腺组织,结节大小不一、质地韧或呈颗粒状,一般双侧乳房均可累及,可单侧偏重。疼痛和结节情况会随情绪变化、劳累等因素波动。
年龄与性别影响:中青年女性更为常见,男性乳腺增生相对少见,且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谨慎鉴别。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的女性更易出现乳腺增生相关症状。
乳腺癌
症状: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常通过体检或筛查发现乳房肿块,多为无痛性、单发、质地较硬、边缘不规则、活动度差的肿块。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乳房皮肤改变,如“酒窝征”(肿瘤累及Cooper韧带,使其缩短,皮肤凹陷)、“橘皮样改变”(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乳头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等;乳头乳晕异常,如乳头回缩、凹陷等。晚期可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等转移表现。
年龄与性别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绝经期前后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男性乳腺癌相对少见,但恶性程度可能更高,发现时往往分期较晚。生活方式中,长期高脂饮食、肥胖、未生育或晚生育、不哺乳等因素会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
三、影像学及病理学区别
乳腺增生
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表现为乳腺组织增厚,回声不均匀,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区,边界不清;乳腺X线摄影可见乳腺腺体密度增高,结构紊乱,可能有散在的结节影,但边界多不清晰。
病理学检查:镜下可见乳腺导管扩张、上皮增生,间质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增生等,无细胞的异型性及浸润性生长等恶性特征。
乳腺癌
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可发现实性占位,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有钙化,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血流信号丰富;乳腺X线摄影可见肿块影,多呈不规则形,边缘有毛刺,可见细小密集的钙化点(簇状钙化);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癌的诊断及分期有较高价值,可发现多灶、多中心的病变。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乳腺癌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可见癌细胞呈异型性生长,可观察到癌细胞的形态、排列等恶性特征,如细胞大小不一、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增多等,且可有癌细胞向周围组织浸润的表现。
四、治疗原则不同
乳腺增生
一般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主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紧张;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调整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适当运动等。
药物治疗:当疼痛等症状明显时,可选用一些调节内分泌的药物,如逍遥散、乳癖消等中成药,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主要是缓解症状,一般不会使增生完全消退。
特殊人群考虑:育龄期女性要关注月经周期对症状的影响,孕期及哺乳期女性乳腺增生可能有变化,需密切观察,一般不做激进治疗,产后需关注哺乳对乳腺的影响及乳腺增生的转归。
乳腺癌
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可选择乳腺肿块切除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根治术等不同术式。
综合治疗:术后常需根据病理类型、分期等进行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例如,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使用内分泌治疗药物;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患者可使用靶向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等。
特殊人群考虑:老年乳腺癌患者身体状况差异大,治疗需更注重个体化,评估手术耐受性、全身状况等;男性乳腺癌患者在治疗方案选择上可能有其特殊性,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制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