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乳腺癌是首发于乳腺自身上皮组织等的恶性肿瘤,继发乳腺癌是身体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乳腺的转移性癌,二者在定义来源、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策略、预后情况及受人群因素影响等方面存在区别,原发乳腺癌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继发乳腺癌预后取决于原发肿瘤等情况,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诊疗中影响各异。
原发乳腺癌:是指首发于乳腺组织的恶性肿瘤,其癌细胞起源于乳腺自身的上皮组织等。例如乳腺导管上皮或小叶上皮细胞发生恶性突变增殖形成肿瘤。
继发乳腺癌:是指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乳腺所形成的乳腺癌,是转移性癌的一种表现。比如肺癌、结肠癌等原发肿瘤的癌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乳腺组织并生长繁殖。
病理特征
原发乳腺癌:在病理类型上有多种,如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等,肿瘤细胞的形态、分化程度等有其自身特点,肿瘤的生长方式主要是在乳腺局部组织内浸润性生长。
继发乳腺癌:病理上可见乳腺组织中有其他原发肿瘤类型的癌细胞特征,肿瘤细胞一般是散在或成小簇分布在乳腺组织中,通常会有原发肿瘤的相关病理线索可寻,例如如果是肺癌转移来的,可能在乳腺病理切片中能发现与肺癌癌细胞相似的形态等。
临床表现
原发乳腺癌:常见症状有乳腺肿块,多为无痛性、单发、质地较硬、边缘不规则的肿块;乳头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等;乳腺皮肤改变,如“酒窝征”(肿瘤侵犯Cooper韧带,使其缩短,牵拉皮肤所致)、“橘皮样改变”(肿瘤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淋巴水肿);乳头乳晕异常,如乳头凹陷、乳晕湿疹样改变等。
继发乳腺癌:乳腺局部症状相对不典型,多数患者乳腺肿块可能不是首发表现,常是在发现身体其他部位肿瘤后检查乳腺时发现,乳腺肿块一般相对较小,有时可能伴有乳腺疼痛等症状,但不如原发乳腺癌典型,更多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乳腺转移病灶。
影像学表现
原发乳腺癌:乳腺X线摄影可表现为肿块影,边缘有毛刺、分叶等,有时可见微小钙化灶;乳腺超声检查可显示乳腺实质内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有血流信号;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肿瘤的范围、形态等,有助于评估原发肿瘤的大小和侵犯范围。
继发乳腺癌:乳腺X线摄影可能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腺内多发的结节或肿块影,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相对清楚(与原发乳腺癌的毛刺状边缘不同);乳腺超声检查可见乳腺实质内有转移结节,一般根据原发肿瘤来源有相应的影像学特征;MRI检查可发现乳腺内有转移病灶,结合原发肿瘤病史有助于诊断。
治疗策略
原发乳腺癌: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包括手术治疗(如乳腺切除术、保乳手术等)、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如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可使用内分泌药物)、靶向治疗(如HER-2阳性的患者可使用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等。
继发乳腺癌:治疗主要以针对原发肿瘤的全身治疗为主,同时根据乳腺转移病灶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果原发肿瘤对全身治疗敏感,随着原发肿瘤病情的控制,乳腺转移病灶可能会缩小或稳定;对于乳腺转移病灶引起明显症状或有局部治疗需求的情况,可考虑局部放疗等姑息性治疗来缓解症状,但总体治疗重点在于控制原发肿瘤的进展。
预后情况
原发乳腺癌: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病理分级、治疗是否规范等密切相关。早期原发乳腺癌通过规范治疗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中晚期原发乳腺癌预后相对较差。
继发乳腺癌: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肿瘤的类型、分期以及全身转移的情况等。如果原发肿瘤本身恶性程度高、分期晚且已发生广泛转移,那么继发乳腺癌的预后通常较差;但如果原发肿瘤对治疗敏感,乳腺转移病灶能够得到较好控制,预后可能相对好一些,但总体一般不如早期原发乳腺癌的预后。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原发乳腺癌和继发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诊疗中均有不同影响。例如,女性发病率相对高于男性,绝经前后女性原发乳腺癌发病情况不同;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无论是原发还是继发乳腺癌风险可能都增加;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与原发乳腺癌发生相关,而继发乳腺癌则与原发肿瘤的性质等密切相关。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在治疗原发或继发乳腺癌时需更谨慎评估身体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