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方面,心脏瓣膜病中风湿性心脏病可致心房颤动,心肌病如扩张型、肥厚型心肌病也易引发;心血管系统其他疾病里,冠心病因心肌缺血缺氧、高血压致左心室肥厚扩大等可引发;全身性疾病影响包括甲亢使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糖尿病致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年龄增长会使老年人更易发生,遗传因素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心脏瓣膜病是心房颤动常见原因之一。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会改变心脏内血流动力学,导致心房扩大、心房肌纤维化等,进而引发心房颤动。研究显示,约30%-40%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会并发心房颤动,这是因为瓣膜病变使心房压力升高,影响心房电生理特性,促使心房颤动发生发展。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由于心脏瓣膜退行性变等原因,更易患心脏瓣膜病进而引发心房颤动;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对心脏结构有一定影响,间接与心脏瓣膜病相关。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饮酒等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脏瓣膜病风险,从而增加心房颤动发生几率;有风湿热病史的人群,若未得到有效控制,易发展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进而引发心房颤动,这类人群需定期监测心脏状况。
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易导致心房扩大和心肌纤维化,是心房颤动的重要诱因。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心室充盈受限,也可能引起心房结构和电生理改变,增加心房颤动发生风险。在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心肌病,但扩张型心肌病多见于中年人群;生活方式中,长期酗酒、滥用药物等可能诱发心肌病,进而引发心房颤动;有心肌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需密切关注心脏功能变化,预防心房颤动发生。
心血管系统其他疾病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可导致心房肌损伤、纤维化,影响心房电活动,从而引发心房颤动。据统计,约20%-30%的冠心病患者会出现心房颤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增加,冠心病患者中老年人占比较高;男性冠心病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发病率上升;生活方式中,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这些因素同样会增加心房颤动发生风险;有冠心病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几率更高,需积极控制冠心病病情来降低心房颤动风险。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使左心室肥厚、扩大,左心房压力升高,影响心房电生理特性,是心房颤动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约30%-50%会发生心房颤动。年龄上,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老年人群中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比例较高;性别上,在高血压早期男性和女性发病率差异不大,但随着年龄增长,女性绝经后高血压发病率上升;生活方式中,高盐饮食、肥胖、精神紧张等会加重高血压病情,进而增加心房颤动发生可能;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预防心房颤动。
全身性疾病影响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可影响心脏的电生理和结构,导致心房颤动。约10%-20%的甲亢患者会发生心房颤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青年多见;性别上,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可能诱发甲亢,进而增加心房颤动风险;有甲亢病史的患者需规律治疗,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心房颤动发生几率。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常存在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变等,导致心房颤动。糖尿病患者中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年龄上,糖尿病患者随年龄增长心房颤动发生风险增加;性别上无显著差异;生活方式中,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血糖控制不佳等会加重糖尿病病情,进而增加心房颤动发生可能;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血脂等指标,预防心房颤动。
其他因素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心房肌纤维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减退,心房扩大的几率增加,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更易发生心房颤动。65岁以上人群中,心房颤动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年轻人,75岁以上人群心房颤动患病率可超过10%。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基因突变与心房颤动的发生相关,家族中有心房颤动患者的人群,其发病风险较普通人群有所增加。虽然遗传因素不是主要致病因素,但在有家族史的人群中需更加关注心脏健康,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