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占比超90%,由遗传、环境(饮食、精神应激)、生活方式(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等因素致,各年龄段可发病,更年期前后性别患病率有变化;继发性高血压占比5%-10%,由肾实质性、肾血管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等病因致,不同病因在年龄性别上有差异,原发性高血压靠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控制,继发性高血压针对病因治疗,不同人群高血压管理有特点。
发病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均患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会显著增加。例如,一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易感性相关,遗传因素大约占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原因的40%-60%。
环境因素
饮食:高盐饮食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钠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使血压升高。例如,北方地区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南方地区,部分原因是北方居民饮食中盐的摄入量普遍较高。此外,低钾、低钙、高蛋白质摄入也可能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精神应激: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等精神应激状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引起血压升高。例如,从事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的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因素
肥胖: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体重指数(BMI)≥24kg/m2的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人群的3-4倍。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释放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影响钠水代谢和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压升高。
缺乏体力活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使机体代谢减慢,脂肪堆积,胰岛素抵抗增加,进而影响血压调节,增加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年龄与性别:原发性高血压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升高。在性别方面,更年期前女性患病率略低于男性,更年期后女性患病率逐渐升高,接近男性水平。
继发性高血压
定义: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10%。
常见病因及相关机制
肾实质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肾实质病变导致肾脏排钠排水功能减退,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同时,肾实质缺血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水钠排泄障碍,导致血压升高。
肾血管性高血压:主要是由于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引起。肾动脉狭窄使肾脏缺血,刺激RAAS激活,导致血压升高。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肾动脉起始部;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好发于肾动脉中远端。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导致醛固酮分泌过多,引起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患者常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等症状。例如,肾上腺皮质腺瘤可自主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水钠重吸收增加,血压升高。
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主要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血压急剧升高。儿茶酚胺可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发作时可伴有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
皮质醇增多症:又称库欣综合征,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皮质醇引起。皮质醇可促进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同时还可增强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导致血压升高。患者常伴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血质外貌等表现。
年龄与性别:不同病因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在年龄和性别上有一定差异。例如,肾血管性高血压中的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而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肾动脉狭窄多见于老年人。嗜铬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性别差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略多于男性等。
无论是原发性高血压还是继发性高血压,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管理。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主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等)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对于继发性高血压,关键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去除病因后血压往往可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中,高血压的管理也需要考虑各自的特点,例如儿童和青少年的高血压多为继发性,需要仔细排查病因;女性在孕期出现的高血压需要特别关注母婴安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