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不是冠心病但二者有关联,冠心病可引发心律失常,其他因素也可致心律失常。通过病史采集和辅助检查鉴别,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及单纯心律失常需排除冠心病的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如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老年、女性及有其他基础疾病者需特殊关注,单纯心律失常的年轻、儿童青少年等也有相应注意要点。
一、心律失常与冠心病的关系
心律失常不是冠心病,但两者存在一定关联。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而心律失常是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一)冠心病可引发心律失常
当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会发生改变,容易导致心律失常。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时,梗死区域心肌细胞的电活动紊乱,可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研究表明,约75%-9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1-2天内会发生心律失常,尤其是24小时内最多见。
(二)心律失常并非冠心病特有表现
许多其他因素也可引起心律失常,如生理性因素(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量吸烟、饮酒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药物影响(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可能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还有一些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也可能影响心脏电活动)、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等。
二、心律失常与冠心病的鉴别诊断
(一)病史采集
冠心病患者:通常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病史,且有胸痛、胸闷等典型或不典型的心肌缺血症状发作史。
心律失常患者:需询问是否有上述非冠心病相关的生理性、药物性、电解质紊乱等相关病史,以及心律失常发作时的症状特点,如发作时是否有心悸、头晕、黑矇、晕厥等表现。
(二)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
冠心病:可出现ST-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倒置等)、病理性Q波等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
心律失常:可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如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
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对于冠心病患者,可监测到心肌缺血发作时伴随的心律失常情况;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可长时间记录心脏电活动,捕捉到偶发的心律失常事件。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阻塞及其部位、程度等情况。而心律失常患者一般无需进行此项检查,除非怀疑心律失常与冠心病心肌缺血相关需进一步明确冠状动脉情况时才考虑。
三、针对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人群
老年患者:老年冠心病患者本身心功能可能较差,合并心律失常时更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需严格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叮嘱患者戒烟限酒。在治疗心律失常时,要谨慎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如一些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
女性患者:女性冠心病患者在合并心律失常时,要注意与更年期等生理因素可能导致的心脏不适相鉴别。在治疗上,要考虑到女性特殊的生理情况,如激素水平对心脏的影响等,选择相对安全且适合的治疗方案。
有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果冠心病患者还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其他基础疾病,在发生心律失常时,要综合考虑各系统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存在低氧血症,这可能加重心律失常,治疗时需同时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纠正低氧血症,以利于心律失常的控制。
(二)单纯心律失常但需排除冠心病的人群
年轻人群:年轻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时,虽然多数并非冠心病引起,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冠心病的可能。如果有胸痛等不典型症状,或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家族史等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冠状动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长期精神紧张等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
儿童及青少年:儿童青少年出现心律失常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心脏疾病引起,虽然冠心病在该人群中发生率极低,但如果有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也需要进行详细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必要时可考虑进行冠状动脉相关检查(如儿童冠心病非常罕见时一般可不首先考虑,但特殊情况除外),以排除包括冠心病在内的心脏疾病。同时,要关注儿童青少年的生活习惯,如是否有过度运动、不合理的饮食等情况,这些可能影响心脏电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