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周早产儿成活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总体可达80%-90%,出生体重、是否有并发症等会影响成活率,可通过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呼吸、营养、感染管理等措施提高成活率,家长要做好心理及家庭护理配合,医护人员需精细护理并多学科协作促进早产儿康复提高成活率与生存质量
一、33周早产儿的成活率情况
(一)总体成活率水平
33周早产儿的成活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总体来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33周早产儿的成活率有了较大提升,一般可达80%-90%左右。这主要得益于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进步,包括呼吸支持技术(如机械通气、常频和高频振荡通气等)、营养支持技术以及感染防控等多方面的进展。例如,通过先进的呼吸支持设备,可以帮助33周早产儿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减少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不良影响;而完善的营养支持能够满足早产儿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提高其整体的机体抵抗力。
(二)影响成活率的相关因素
1.出生体重:33周早产儿的出生体重差异较大,一般出生体重相对较重的早产儿成活率更高。通常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上的33周早产儿,其各器官发育相对更接近足月儿,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低,成活率也会相应提高。而出生体重过低(如低于1000g)的33周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尤其是肺、脑等重要器官发育极不成熟,发生呼吸衰竭、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严重疾病的几率明显增加,会显著降低成活率。
2.是否存在并发症:
呼吸系统并发症:33周早产儿容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这是由于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导致的。如果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呼吸支持,如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等,可能会危及生命。此外,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也是33周早产儿常见的呼吸系统并发症,长期使用机械通气等治疗措施可能会增加发生该并发症的风险,进而影响成活率。
神经系统并发症:颅内出血在33周早产儿中较为常见,尤其是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出血的严重程度会影响早产儿的神经系统预后,严重的颅内出血可能导致脑瘫、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甚至直接危及生命,从而降低成活率。
感染:33周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发生感染,如败血症等。一旦发生严重感染,病情进展迅速,很难控制,会极大地降低成活率。
二、针对33周早产儿提高成活率的相关措施
(一)新生儿重症监护方面
1.呼吸管理:
出生后应及时评估早产儿的呼吸情况,对于有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因素的33周早产儿,可预防性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同时,根据早产儿的具体呼吸状况选择合适的呼吸支持方式,如早期可采用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若病情需要则及时进行机械通气,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通气参数,以保证早产儿的氧合和通气功能。
2.营养支持:
尽早开始营养支持,优先选择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和生长因子等,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增强抵抗力。如果无法母乳喂养,则选择合适的早产儿配方奶。营养支持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早产儿的日龄、体重、耐受情况等逐渐增加喂养量,保证早产儿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促进其各器官的发育。
3.感染防控: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接触早产儿前后要严格洗手,保持早产儿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对于有侵入性操作的情况,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早产儿发生感染的机会。同时,密切观察早产儿的体温、血常规等指标,早期发现感染迹象并及时处理。
三、特殊人群(33周早产儿)的温馨提示
(一)家长方面
1.心理护理:家长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因为家长的情绪会影响早产儿的治疗和康复。要充分了解33周早产儿的病情和治疗过程,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早产儿的护理。
2.家庭护理配合:在早产儿出院后,家长要学习正确的护理方法,如正确的喂养方法、保暖措施等。要注意保持早产儿居住环境的温湿度适宜,一般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55%-65%为宜。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多人员接触早产儿,减少感染的风险。
(二)医护人员方面
1.精细护理:医护人员在护理33周早产儿时要更加细致,密切观察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要注意早产儿的皮肤护理,防止发生皮肤破损和感染。对于有静脉置管等情况的早产儿,要做好导管的护理,防止导管相关感染。
2.多学科协作:儿科医生、新生儿科护士、营养师、康复治疗师等多学科人员要密切协作,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康复方案,促进早产儿的全面康复,提高其成活率和生存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