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高血压由确定疾病或病因引起,常见病因有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内分泌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心血管疾病(主动脉缩窄)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特殊检查,治疗需针对病因及降压,儿童患者治疗更谨慎。
一、定义
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它是相对于原发性高血压而言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尚不明确,而继发性高血压有明确的继发因素。
二、常见病因及相关情况
(一)肾脏疾病
1.肾小球肾炎
多见于青少年,发病与免疫炎症反应有关。患者除了血压升高外,还可能有蛋白尿、血尿、水肿等表现。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常在前驱感染后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则病情迁延。从年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的肾脏疾病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机制有所不同,儿童肾小球肾炎引发继发性高血压时,其生长发育可能受到影响,因为高血压会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进而影响肾脏功能的正常发育。
2.慢性肾盂肾炎
多见于女性,多由泌尿系统反复感染引起。病史方面,患者往往有反复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史,长期的肾盂肾炎会破坏肾脏结构,影响肾脏对水钠的调节,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在生活方式上,如果患者不注意个人卫生,容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复发,加重病情,进而使血压难以控制。
3.多囊肾
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多见于中青年。肾脏存在多个囊肿,随着囊肿增大,会压迫肾脏组织,影响肾脏功能,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引起血压升高。对于有家族多囊肾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肾脏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二)内分泌疾病
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引起血压升高。患者常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出现乏力、肢体麻木等症状。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青年相对多见。从生活方式看,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低血钾可能会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律失常等问题。
2.嗜铬细胞瘤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肿瘤会间断或持续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血压急剧升高,还可能伴有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发作时血压可突然升高,对心、脑等重要器官的影响较大,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对于有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在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因刺激肿瘤导致血压剧烈波动。
(三)心血管疾病
1.主动脉缩窄
多见于青少年,是主动脉局部狭窄引起的血压异常。由于狭窄部位近端血压升高,远端血压降低,患者上肢血压高于下肢血压是其典型表现。在儿童时期发病的主动脉缩窄,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因为上肢血压高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影响心脏功能,进而影响全身的血液供应,阻碍身体的生长。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家族史、既往疾病史(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用药史等。例如,询问是否有长期泌尿系统感染病史,是否有家族中类似高血压患者等。对于儿童患者,还需了解母亲孕期情况、出生时是否有异常等。
2.体格检查
测量血压,注意双侧上肢及下肢血压情况。例如,主动脉缩窄患者会有上肢血压高、下肢血压低的表现。还会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寻找可能的继发因素体征,如腹部听诊是否有血管杂音等,肾动脉狭窄时可能会在腹部听到血管杂音。
3.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如血钾、肾功能等)、激素水平测定(如醛固酮、儿茶酚胺等)。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会有低血钾、醛固酮升高的表现;肾功能检查可以了解肾脏功能是否受损,从而判断是否由肾脏疾病引起继发性高血压。
4.特殊检查
如肾动脉超声、CT或MRI检查可用于诊断肾动脉狭窄;肾上腺CT或MRI检查有助于诊断肾上腺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血压的波动情况。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如肾小球肾炎,可能需要根据病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肾脏原发病;对于肾动脉狭窄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可以考虑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来解除狭窄。如果是内分泌疾病引起,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通过手术切除肾上腺腺瘤来治疗;嗜铬细胞瘤则需要手术切除肿瘤。
2.降压治疗
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同时,需要进行降压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等。但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因病因治疗的影响,例如使用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时,要考虑对肾脏疾病或内分泌疾病治疗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对于儿童患者,降压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血压和生长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