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多样,核心特征包括ST段改变(如压低、抬高)、T波改变(如倒置、低平或双向)及异常Q波。其动态演变涵盖急性缺血期(超急性期T波改变、缺血型ST段压低)与慢性缺血期(持续性ST-T改变、逆钟向转位)。特殊类型如无症状、变异型及微血管性心绞痛各有独特心电图特征。不同人群中,老年与女性人群表现可能不典型,合并基础疾病者需专业解读。鉴别诊断需与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及药物影响区分。心电图是筛查心肌缺血的首选工具,对异常者应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变。处理建议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及完善进一步检查。特殊人群如老年、妊娠期女性及慢性肾病患者需特别注意心电图变化,结合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尽早明确病因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基本表现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血液灌注减少,导致供氧不足,心肌能量代谢异常的病理状态。心电图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重要工具,其典型表现包括以下特征:
1.ST段改变
ST段压低:常见于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提示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ST段抬高:多见于变异型心绞痛,表现为一过性ST段弓背向上抬高,可能伴随T波高耸。
2.T波改变
T波倒置:深倒置T波(倒置深度≥0.2mV)常见于缺血区域导联,提示心肌复极异常。
T波低平或双向:提示心肌轻度缺血或代谢紊乱。
3.异常Q波
病理性Q波(Q波宽度≥0.04秒,深度≥同导联R波的1/4)可能提示心肌梗死,但短暂性Q波可见于一过性心肌缺血。
二、心肌缺血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1.急性缺血期表现
超急性期T波改变:T波高耸,伴ST段轻度抬高,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缺血型ST段压低: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伴随T波倒置。
2.慢性缺血期表现
持续性ST-T改变:长期ST段压低或T波倒置,提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逆钟向转位:V1~V3导联R波增高,S波变浅,提示左心室肥厚伴缺血。
三、特殊类型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征
1.无症状心肌缺血
静息心电图可正常,但运动负荷试验或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发现ST段压低。
常见于糖尿病患者或老年人,因痛觉阈值升高导致症状不典型。
2.变异型心绞痛
静息时发生一过性ST段抬高,伴对应导联ST段压低,发作后恢复正常。
冠状动脉痉挛为主要机制,多见于凌晨发作。
3.微血管性心绞痛
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可能仅见T波低平或ST段轻度压低。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但心肌灌注显像提示缺血。
四、不同人群心肌缺血心电图的差异
1.老年人群
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者,ST-T改变可能不典型,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心肌标志物检测。
左心室肥厚常见,可能掩盖缺血性ST-T改变。
2.女性人群
胸痛症状不典型,心电图可能仅表现为T波倒置或ST段轻度压低。
微血管性心绞痛发病率较高,需注意与更年期症状鉴别。
3.合并基础疾病者
左束支传导阻滞:掩盖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需结合超声心动图或心肌灌注显像。
预激综合征:δ波可能干扰ST段判断,需专业解读。
五、心肌缺血心电图的鉴别诊断
1.与心肌梗死鉴别
心肌梗死: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伴随病理性Q波及动态演变。
心肌缺血:ST段压低或T波改变为主,无Q波形成或Q波短暂。
2.与电解质紊乱鉴别
低钾血症:T波低平、U波增高,ST段轻度下移。
高钾血症:T波高耸、基底变窄,QRS波增宽。
3.与药物影响鉴别
洋地黄效应:ST段呈鱼钩样改变,T波倒置。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或T波改变。
六、心肌缺血心电图的临床意义及处理建议
1.临床意义
心电图是筛查心肌缺血的首选工具,具有无创、便捷、经济的优势。
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提高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2.处理建议
发现心电图异常者,需进一步行冠状动脉CT、心肌灌注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者,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事件。
七、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1.老年人群
定期监测心电图,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需警惕无症状心肌缺血。
运动时出现胸闷、心悸,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就医。
2.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出现生理性ST-T改变,需与病理性改变鉴别。
胸痛伴心电图异常者,需及时排除围产期心肌病或肺栓塞。
3.慢性肾病患者
电解质紊乱可能干扰心电图判断,需结合血钾、血钙等指标综合分析。
尿毒症性心肌病可能导致ST-T改变,需与冠心病鉴别。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具有多样性,需结合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对于心电图异常者,尤其是高危人群,应尽早完善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