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的检查包括心电图、血液、病原学及心脏超声检查。常规心电图约半数以上患者异常,有ST-T改变、心律失常等;血液检查中心肌损伤标志物如CK-MB、肌钙蛋白提示心肌损伤,炎症指标如CRP、ESR反映炎症;病原学检测病毒核酸、抗体可明确病因;心脏超声能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所有怀疑患者均应进行相关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一)常规心电图
1.作用及表现:
约半数以上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会出现心电图异常,常见的有ST-T改变,包括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还可能有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心电图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心律失常相对更为常见。对于有病毒性心肌炎病史的患者,定期复查心电图有助于监测病情变化。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约70%-90%的患者可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
2.适用情况:
对于怀疑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常规心电图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可快速了解心脏电活动情况。无论年龄大小、性别差异,只要怀疑病毒性心肌炎,都应进行心电图检查。
二、血液检查
(一)心肌损伤标志物
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意义及变化:CK-MB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之一。在病毒性心肌炎时,心肌细胞受损,CK-MB会释放进入血液,其水平升高提示心肌损伤。一般在发病后3-8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3-4天恢复正常。不同年龄患者CK-MB的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儿童的正常参考值通常低于成人。对于有病毒性心肌炎高危因素的人群,如近期有病毒感染病史者,监测CK-MB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肌损伤。
2.肌钙蛋白(cTnI或cTnT)
意义及表现:cTnI或cTnT是更敏感和特异的心肌损伤标志物。病毒性心肌炎时,心肌细胞破坏,cTnI或cTnT释放入血,其升高提示心肌有较明显的损伤。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中,cTnI或cTnT升高也较为常见,且其水平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例如,病情较重的患者往往cTnI或cTnT升高更为明显。
(二)炎症指标
1.C反应蛋白(CRP)
变化及意义: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由于存在炎症反应,CRP会升高。一般在感染后炎症反应激活时,CRP迅速升高,病情好转时逐渐下降。不同性别患者CRP升高的临床意义相似,但在儿童中,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CRP对感染及炎症的反应可能更为敏感。例如,当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合并病毒感染活动时,CRP水平会明显升高。
2.红细胞沉降率(ESR)
变化及情况:ESR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也可增快,反映体内的炎症状态。但ESR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等。儿童的ESR通常比成人快,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ESR增快提示存在炎症过程。不过,ESR的特异性不如CRP,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三、病原学检查
(一)病毒学检测
1.病毒核酸检测
方法及应用: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液、粪便或心肌组织中的病毒核酸。例如,对于肠道病毒感染相关的病毒性心肌炎,可检测粪便中的肠道病毒核酸。不同年龄患者样本采集及检测方法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采集粪便样本相对较方便,但需要正确采集和保存样本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通过检测病毒核酸可以明确是否存在病毒感染及感染的病毒类型,对于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有重要意义。
2.病毒抗体检测
意义及检测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病毒特异性抗体,如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有助于确诊病毒性心肌炎由相应病毒感染引起。不同病毒感染对应的抗体检测方法不同,例如,对于柯萨奇病毒感染,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相关抗体。在性别方面,不同性别的患者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无本质差异,但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特点,抗体产生情况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综合分析。
四、心脏超声检查
(一)超声心动图
1.心脏结构及功能评估
表现及意义:可观察心脏的结构,如心室壁厚度、心房心室大小等。同时评估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射血分数降低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心脏超声表现有差异,儿童心脏相对较小,超声检查时需要注意测量的准确性。例如,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可能观察到心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等情况,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动态监测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2.适用人群:所有怀疑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都应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无论年龄大小和性别差异,尤其是对于有心脏功能异常相关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等)的患者,超声心动图能更直观地了解心脏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