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的病因多样,包括原发性心肌损害(缺血性心肌损害、心肌炎和心肌病、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其他系统疾病相关病因(内分泌代谢紊乱、感染、心律失常),且受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如儿童青少年以先天性心脏病等为主因,老年人以慢性病为主因,女性绝经后及围生期有特殊因素,男性冠心病相关风险高,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增加心衰风险。
缺血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是引起心衰的重要原因。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长期可使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心肌收缩力下降。例如,有研究显示,约50%的心衰患者是由冠心病发展而来。
心肌炎和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童和青少年心衰的常见病因之一,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可引起心肌炎症,影响心肌正常结构和功能。扩张型心肌病病因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其特征为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是导致心衰的常见心肌病类型。
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性心肌病,长期糖尿病可引起心肌细胞内糖原沉积、心肌间质纤维化等,影响心肌的能量代谢和收缩功能。在糖尿病患者中,随着病程延长,发生心衰的风险逐渐增加。
心脏负荷过重
压力负荷过重:高血压是引起左心室压力负荷过重的主要原因,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心肌代偿性肥厚,后期失代偿导致心衰。主动脉瓣狭窄时,左心室射血受阻,压力负荷加重,也会逐渐引发心衰。
容量负荷过重: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左心室在舒张期接受左心房反流的血液,容量负荷增加;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左心房血液分流至右心房,肺循环血量增加,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长期可导致右心衰竭。
其他系统疾病相关病因引发的心衰
内分泌代谢紊乱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长期可引起高动力性心衰;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代谢率降低,也可引发心衰。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中心衰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钠水潴留相关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脏排钠排水功能减退,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负荷,是慢性心衰的重要诱因之一。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约有一半会发展为心衰。
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心衰的常见诱因,尤其在老年心衰患者中更为多见。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引起发热、心率加快,增加心脏的氧耗量,同时感染产生的毒素可直接损害心肌,从而诱发或加重心衰。例如,冬季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心衰患者的住院率明显上升。
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心内膜,引起瓣膜病变或心肌脓肿等,影响心脏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心衰。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约有30%-50%会出现心衰症状。
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尤其是心室率较快时,可使心脏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心排血量降低,是诱发心衰的常见原因。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患者中心衰的发生率比窦性心律者高5倍左右。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对心衰病因的影响
年龄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先天性心脏病是该年龄段心衰的主要病因,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这些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导致心脏负荷改变或血流动力学异常,进而引发心衰。此外,病毒性心肌炎在儿童心衰中也较为常见,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病毒感染有关。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冠心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增加,成为老年人心衰的主要病因。同时,老年人心脏储备功能下降,轻微的心脏负荷增加即可诱发心衰。例如,老年人患肺炎等感染性疾病时,更容易因感染诱发心衰。
性别因素
女性:绝经后女性心衰的病因可能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保护作用,雌激素水平降低后,女性患心衰的风险增加。此外,女性特有的一些疾病,如围生期心肌病,也可导致心衰,围生期心肌病多发生在妊娠末期或产后数月内,以心肌病变为特征。
男性:冠心病是男性心衰的主要病因之一,男性冠心病患病率相对较高,且男性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些因素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风险,进而导致心衰。
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硬化,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从而增加心衰的发生几率。有研究显示,吸烟者患心衰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3倍。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酒精性心肌病,初期可能无症状,逐渐出现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最终导致心衰。酒精对心肌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可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不合理饮食:高盐饮食可导致钠水潴留,增加心脏负荷,长期高盐饮食是高血压和心衰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脂饮食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进而引发心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