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涉及影像学、病理学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超声、钼靶、MRI,分别用于初步筛查、发现微小钙化及更清晰显示病变范围等;病理学检查有空芯针穿刺活检和切除活检,可明确病变性质、类型等;实验室检查包含血常规、生化、免疫组化,分别了解血细胞情况、肝肾功能等及进一步明确肿瘤来源等。
一、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检查
意义:可初步了解乳腺内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等,对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初步筛查有一定价值。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乳腺超声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总体可通过观察肿块的这些基本特征来辅助判断。对于有乳腺不适等症状的患者,超声检查操作相对简便、无创,可作为首选的初步影像学检查方法。
操作要点: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双侧乳房,超声探头涂抹耦合剂后轻柔地在乳房表面进行多切面扫查,包括纵切、横切及斜切等,详细记录肿块的相关信息。
乳腺X线摄影(钼靶)
意义:能发现乳腺内的微小钙化灶等情况,对于一些乳腺病变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女性的乳腺组织密度有所差异,年轻女性乳腺组织相对致密,可能会影响钼靶检查的准确性,而绝经后女性乳腺组织相对疏松,钼靶检查相对更易发现病变。通过钼靶检查可观察乳腺内肿块的形态、有无钙化等,从而辅助判断是否为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但单纯钼靶检查往往不能确诊,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操作要点:患者站立位,将双侧乳房置于钼靶机的压迫板之间进行投照,分别拍摄头尾位(CC位)和内外侧斜位(MLO位)等,以获取乳腺的标准影像。
乳腺磁共振成像(MRI)
意义:对乳腺病变的检出敏感性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乳腺肿块的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乳腺MRI表现会因个体的生理差异有所不同,但总体可更全面地评估病变情况。对于一些临床高度怀疑但其他检查不能明确的病例,乳腺MRI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尤其是在判断肿瘤的侵袭范围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操作要点:患者平躺在磁共振检查床上,根据检查要求进行相应的体位摆放,然后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如有需要)后进行磁共振扫描,获取乳腺的多序列、多方位图像。
二、病理学检查
空芯针穿刺活检
意义:通过穿刺获取乳腺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变的性质是恶性还是良性,以及具体的病理类型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进行空芯针穿刺活检的操作过程基本相似,但需注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等。该检查相对创伤较小,能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操作要点:在超声等引导下,将空芯针穿刺针准确刺入乳腺肿块内,获取适量的组织标本,然后将标本送病理科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等检查。
切除活检
意义:对于一些较大的肿块或通过穿刺活检仍不能明确诊断的情况,可考虑行切除活检,能更完整地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同时也可能对部分患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切除活检术后恢复情况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年轻患者相对恢复可能较快,但仍需注意术后的护理等。
操作要点: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将乳腺肿块完整切除,然后将切除的组织送病理科进行详细的病理检查,包括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免疫组化等,以明确病变的性质、类型等。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意义:可了解患者的血细胞情况,部分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常规异常,如淋巴细胞计数等的变化,但血常规检查特异性不高,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正常血常规参考值略有不同,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作为辅助评估患者整体身体状况的一个指标。
操作要点:采集患者静脉血,通过血液分析仪等进行检测,获取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等的计数及相关参数。
生化检查
意义: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可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及体内电解质平衡等情况,对于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及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生化指标正常范围有所差异,通过生化检查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患者身体内部环境的相关信息,如肝肾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后续治疗药物的选择等。
操作要点:采集患者静脉血,送至检验科进行相应的生化项目检测,如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以评估肾功能,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评估肝功能等。
免疫组化检查
意义:通过对病理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可进一步明确肿瘤的来源、类型等,对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确诊及与其他乳腺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免疫组化表现不同,通过免疫组化检查能更精准地判断病变性质等。
操作要点:将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操作,常用的抗体包括CD20、CD3、Ki-67等,通过观察染色结果来判断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从而辅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