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心脏跳动频率和节律异常,病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表现多样,心电图特征因类型而异,治疗包括一般、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呈持续不规则心跳,病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表现为心悸等,心电图有特定特征,治疗包括节律控制、室率控制和抗凝治疗,两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和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是一种持续不规则的心跳,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心房内产生多个异位起搏点,导致心房无序的颤动,频率通常在300~600次/分钟,且节律绝对不规则。
两者在病因方面的区别
心律失常:
生理性因素:健康人在剧烈运动、精神过度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情况下,可能出现心律失常,这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等生理应激导致。
病理性因素:多种心脏疾病可引起心律失常,如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脏电活动)、心肌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干扰心脏正常电传导)、心肌炎(心肌炎症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等;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引发,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过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电活动)、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会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性)等。不同年龄人群病因有差异,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病等因素引发,老年人则多与冠心病等退行性病变相关。
房颤:
生理性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房颤发生率增加;长期大量饮酒也可能诱发房颤。
病理性因素:高血压是房颤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房扩大、心肌肥厚,影响心房电活动;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也是房颤的常见病因;此外,像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心肌病等也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不同性别方面,一般男性房颤发生率可能相对略高,但女性在绝经后房颤发生率上升,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
临床表现的区别
心律失常:
一般表现: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心悸、心跳暂停感等;重者可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甚至猝死。不同类型心律失常表现各异,如窦性心动过速时患者可感觉心跳明显加快;早搏时可能有心脏提前搏动的感觉,部分人会有胸闷等不适。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心律失常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喂养困难等,而老年人可能更易出现头晕、乏力等表现。
房颤:
典型表现:主要症状是心悸、胸闷、气短,患者能明显感觉到心跳紊乱、不规则。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但房颤还可能引发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的表现,如脑供血不足时可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等,长期慢性房颤还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加重等情况。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房颤患者,其临床表现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因素有所不同,老年房颤患者可能更容易合并其他心脏疾病,症状可能更不典型。
心电图特征的区别
心律失常:不同类型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不同,以窦性心动过速为例,心电图表现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100次/分钟;窦性心动过缓时,窦性P波频率<60次/分钟;早搏时,心电图会出现提前出现的异位搏动等特征。
房颤:心电图特征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频率极快的颤动波(f波),频率300~600次/分钟,心室律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
治疗原则的区别
心律失常:
一般治疗:首先要去除诱因,如纠正电解质紊乱、戒烟限酒等。对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偶发心律失常,可能仅需观察;对于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需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类型心律失常选用相应药物,如窦性心动过速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等;早搏可选用普罗帕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不同年龄患者用药有不同禁忌,儿童一般尽量避免使用成人常用的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防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非药物治疗:如对于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可采用电复律、导管消融术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需综合考虑,儿童导管消融术的适应证相对较严格。
房颤:
节律控制: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尝试恢复窦性心律,如胺碘酮等,但药物有一定不良反应;也可采用电复律等方法。对于适合导管消融术的患者可考虑行导管消融治疗恢复窦性心律。
室率控制:对于不适合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需要控制心室率,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等,以减轻心悸等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抗凝治疗:房颤患者由于心房颤动,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可导致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所以需要进行抗凝治疗,根据患者的CHADS-VASc评分来决定抗凝方案,如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和≥3分的女性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像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但不同年龄患者抗凝治疗需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和出血等风险,老年人使用抗凝药物时要更密切监测出血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