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与症状特点评估、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及其他检查等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要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及症状特点;体格检查包括心率、心律及血压情况;心电图有常规、动态、运动等类型;其他检查有心脏超声、电生理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各有其诊断价值。
一、病史采集与症状特点评估
1.病史方面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人群心律失常的病因有差异。儿童心律失常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传导系统异常等有关;老年人则多与冠心病、心肌梗死、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等相关。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在婴幼儿期就出现心律失常表现。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某些心律失常可能在特定性别中更易发生,如女性在围绝经期由于内分泌变化,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的风险略有不同。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饮酒、饮用浓茶或咖啡等可诱发心律失常。例如,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性。有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也容易出现心律失常。
病史情况:既往有心脏病史(如冠心病、心肌病、风心病等)、甲状腺疾病史(如甲亢可导致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引起心律失常)、呼吸系统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时,低氧血症等可影响心脏电活动)等都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比如,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容易出现心律失常。
症状特点:心律失常的症状多样,常见的有心悸、胸闷、头晕、黑矇、乏力等,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等。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症状有所差异,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患者常突发突止的心悸,心率可高达150-250次/分钟;而心房颤动患者可能有心悸、脉搏短绌等表现,脉搏短绌是指同一时间内脉率小于心率,这是因为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不协调,部分心搏不能有效引起外周动脉搏动。
二、体格检查
1.心率与心律
测量心率,快速性心律失常时心率可增快,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多在150次/分钟以上;缓慢性心律失常时心率减慢,低于60次/分钟。
听诊心律是否规则,规则的心律可见于窦性心律等,而不规则的心律常见于心房颤动、早搏等心律失常。例如,心房颤动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
2.血压情况
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血压异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可导致血压急剧下降,甚至测不出;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可引起血压降低,出现头晕等低血压相关表现。
三、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
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法。可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波形,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如能明确是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等。例如,窦性心动过速时心电图表现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大于100次/分钟;心房颤动时心电图可见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
2.动态心电图(Holter)
可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对于偶发心律失常的捕捉有重要价值。能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心律失常,如短暂发作的房性心动过速、短阵心房颤动等。例如,有些患者只有在活动或特定生活状态下才出现心律失常,通过Holter可以记录到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从而明确诊断。
3.运动心电图
让患者在运动状态下进行心电图监测,适用于怀疑与运动相关的心律失常患者。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诱发潜在的心律失常,有助于诊断运动性心律失常等情况。比如,怀疑冠心病患者运动时出现心律失常,可通过运动心电图来辅助诊断。
四、其他检查
1.心脏超声检查
有助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可以发现心脏结构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的解剖畸形、心肌病导致的心肌肥厚或扩张等,这些结构异常可能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超声可见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同时可能合并心律失常。
2.电生理检查
对于一些复杂的心律失常,如药物难以控制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电生理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以在体内诱发心律失常,明确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和发生机制,为进一步的治疗(如导管消融治疗)提供依据。例如,通过电生理检查可以明确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折返路径,从而为导管消融治疗提供准确的靶点信息。
3.实验室检查
甲状腺功能检查: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可影响心脏电生理,导致心律失常。通过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T3、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等指标,可以辅助诊断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相关的心律失常。
电解质检查:血钾、血镁等电解质紊乱可引起心律失常。例如,低钾血症时可出现T波低平、U波增高,严重时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低镁血症也可引起心律失常,通过检测血钾、血镁等电解质水平有助于鉴别因电解质紊乱导致的心律失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