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与乳腺小叶增生在定义病理本质、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发病因素、处理及预后上有差异,二者均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发病,均以观察随访等为主要处理方式,预后大多良好,仅少数乳腺增生有恶变可能,小叶增生恶变几率更低,需定期检查监测病变。
一、定义与病理本质
乳腺增生: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本质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的增生及复旧不全,可累及乳腺导管、小叶、腺泡及其周围纤维组织等。
乳腺小叶增生:属于乳腺增生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是乳腺小叶内的腺泡和导管的增生性病变,病变主要集中在乳腺小叶结构。
二、临床表现差异
乳腺增生:可表现为乳房疼痛,疼痛程度和性质不一,有的为胀痛、刺痛或隐痛等,疼痛可累及一侧或双侧乳房,部分患者疼痛可向腋下、肩背部放射,疼痛常与月经周期有关,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后缓解或减轻,但也有部分患者疼痛无明显周期性;乳房可触及肿块,肿块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质地韧或硬,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可有触痛,肿块可有随月经周期变化的大小改变,月经前肿块增大,质地变硬,月经后肿块缩小,质地变软。
乳腺小叶增生:乳房疼痛相对更集中在小叶区域相关部位,疼痛特点与乳腺增生类似,多为胀痛或刺痛,月经周期对疼痛的影响较明显;乳房肿块主要位于小叶部位,表现为小叶状的结节,一般边界不太清晰,与乳腺增生的肿块表现有一定相似性,但更聚焦于小叶结构相关的病变范围。
三、影像学表现区别
乳腺超声:
乳腺增生:可见乳腺腺体增厚,结构紊乱,回声不均,可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区与增强的光点光斑相间,导管可轻度扩张等。
乳腺小叶增生:超声下可发现小叶区域的回声异常,小叶结构显示不清或增粗,可见小叶内的小导管扩张或腺泡增生形成的小囊性无回声区等表现,相对更能凸显小叶部位的病理改变特征。
乳腺X线摄影(钼靶):
乳腺增生:可见乳腺腺体密度增高,呈片状或结节状影,有时可见散在的点状或小片状钙化等。
乳腺小叶增生:钼靶下小叶区域的异常表现相对乳腺增生更具小叶结构相关特征,比如小叶区域的密度改变更明显,小叶内的间质增生等在钼靶上有一定体现,但相对超声来说,对于小叶增生的显示不如超声直观。
四、发病因素影响
年龄性别:
年龄:两者在各个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但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青春期前和绝经后女性相对少见,随着年龄增长,内分泌功能变化等因素会影响发病情况,中青年女性由于内分泌相对活跃,更易出现乳腺增生相关病变包括小叶增生。
性别:主要发生在女性,男性乳腺增生相对罕见,且男性乳腺增生的发病机制等与女性有所不同,但本质上也属于乳腺的异常增生性病变范畴。
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高脂、高糖饮食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平衡,从而增加乳腺增生及小叶增生的发病风险,比如高脂肪饮食可能导致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刺激乳腺组织增生。
作息: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会干扰内分泌节律,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和调节,进而诱发乳腺增生相关病变,包括小叶增生,因为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节律对于维持乳腺组织的正常状态至关重要。
情绪:长期焦虑、抑郁、精神紧张等不良情绪会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失衡,促使乳腺增生包括小叶增生的发生发展,情绪波动会刺激垂体前叶分泌激素改变,进而影响乳腺的生理状态。
病史因素:
既往乳腺疾病史:如有其他乳腺良性疾病史,如乳腺纤维瘤等,可能会增加乳腺增生包括小叶增生的发病几率,因为乳腺局部的病理状态改变会影响整体乳腺组织的内环境,导致增生性病变的易感性增加。
内分泌疾病史:患有甲状腺疾病、卵巢疾病等内分泌疾病,会影响体内激素的分泌和调节,从而干扰乳腺组织的正常代谢,引发乳腺增生及小叶增生,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影响雌激素的代谢,导致乳腺增生相关病变。
五、处理及预后差异
处理原则:
乳腺增生:一般以观察随访为主,对于疼痛等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采取心理疏导,缓解压力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患者情绪调整、生活方式调整等;如果考虑有恶变倾向等特殊情况时可考虑进一步的检查或相应治疗。
乳腺小叶增生:处理原则与乳腺增生类似,也是先进行观察,关注症状变化,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改善症状,当症状明显时同样采取非药物干预为主,因为其本质也是乳腺增生的一种类型,处理上没有本质区别,但在观察病变特点时需更留意小叶区域的具体表现。
预后情况:
两者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可使症状缓解,病变稳定,极少部分乳腺增生有恶变可能,但乳腺小叶增生发生恶变的几率相对更低,总体来说,乳腺增生包括小叶增生大多是良性病变过程,经过合理的干预和随访,预后通常较好,患者不必过度恐慌,但仍需定期进行乳腺检查,监测病变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