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慢性、重型,不同类型有不同表现,且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患病毒性肝炎各有特点,急性病毒性肝炎分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慢性分轻度、中度、重度,重型分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儿童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老年人症状不典型且进展快、恢复慢,孕妇患重型肝炎对母儿危害大需加强监测。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
(一)黄疸前期
多数患者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儿童可能因代谢等特点,发热表现可能相对更明显或有差异,部分儿童可能体温更高些,但一般不超过39℃。此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这是比较早出现的症状,无论年龄大小都可能感觉疲倦,活动耐力明显下降;食欲减退,小儿可能表现为吃奶量减少或对辅食兴趣降低,成人则是不想吃饭,甚至厌恶油腻食物;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儿童呕吐可能较频繁,要注意避免脱水;部分患者有畏寒,年龄小的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而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少数患者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等。
(二)黄疸期
发热逐渐消退,黄疸出现并逐渐加深,皮肤、巩膜黄染,小儿可能首先在眼白部分发现发黄,然后逐渐蔓延至全身。尿色加深,呈浓茶色,这是因为胆红素代谢异常,经尿液排出增加所致。同时,消化道症状可能加重,食欲减退更明显,恶心、呕吐持续,儿童可能因黄疸导致的不适而更加烦躁。部分患者出现肝区疼痛,一般为隐痛或胀痛,儿童可能表述不清,表现为哭闹、拒按腹部等情况。此期肝大,质地软,有压痛及叩击痛,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肝脏在体表的相应位置都可触及肿大且有触痛。
(三)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直至消失。儿童身体恢复相对成人可能较快,但也需要一定时间调养。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不过,部分患者在恢复期仍可能有易疲劳等情况,需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年龄小的儿童更需要家长悉心照料,保证其休息时间和质量。
二、慢性病毒性肝炎
(一)轻度慢性肝炎
症状较轻,可能仅有轻度乏力,成人可能感觉工作耐力稍有下降,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较以往减少。可有食欲减退,小儿可能吃饭量较平时略少,无明显黄疸,肝轻度肿大,有轻压痛,脾一般不大。肝功能检查轻度异常,主要是转氨酶等轻度升高。
(二)中度慢性肝炎
症状相对明显些,乏力、食欲减退较显著,小儿可能精神差、不爱玩耍,可有轻度黄疸,肝大,质地中等硬度,有压痛及叩击痛,脾可轻度肿大。肝功能检查转氨酶中度升高,蛋白代谢轻度异常等。
(三)重度慢性肝炎
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乏力、倦怠明显,小儿几乎不愿活动,严重食欲减退,频繁恶心、呕吐,可有重度黄疸,皮肤巩膜深度黄染,尿色深如酱油色。肝大,质地偏硬,有明显压痛及叩击痛,脾大较明显。肝功能检查有多项指标异常,如转氨酶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胆红素明显升高,凝血功能也可能出现异常等。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
(一)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急骤,初期症状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进展迅速。发病10日内出现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如儿童可能表现为烦躁、嗜睡、昏迷前期表现等,成人则有性格改变、行为异常、嗜睡、昏迷等。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极度乏力,严重恶心、呕吐,腹胀明显。黄疸迅速加深,胆红素短期内急剧升高。出血倾向明显,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儿童可能皮肤容易出现青紫色的小斑点,可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可出现肝肾综合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等。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较急性重型肝炎稍缓,发病10日以上出现上述类似急性重型肝炎的表现,但程度相对稍轻些。黄疸进行性加深,肝功能严重异常,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等。
(三)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症状类似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病的基础表现,如肝掌、蜘蛛痣、脾大、腹水等,病情更为复杂,预后较差。
特殊人群特点
(一)儿童
儿童病毒性肝炎有时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比如婴幼儿可能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如腹泻、呕吐等,而黄疸表现不明显,容易误诊。在护理儿童病毒性肝炎患者时,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吃奶或进食情况、体温等,因为儿童对疾病的耐受和表现与成人不同,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二)老年人
老年人患病毒性肝炎时,免疫功能相对低下,症状可能不典型,黄疸程度可能较轻,但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肝性脑病等,而且恢复相对较慢。在照顾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时,要注意监测其意识状态、肝肾功能等,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三)孕妇
孕妇患病毒性肝炎,尤其是重型肝炎,对母儿危害较大。孕期肝脏负担加重,肝炎病情可能加重。孕妇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消化道症状、黄疸加深更快,出血倾向更明显,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早产、胎儿窘迫、死胎等。需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加强产科和肝病科的联合监测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