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睾丸鞘膜积液是双侧睾丸周围鞘膜腔内液体过多积聚,正常鞘膜分泌吸收平衡失调致其发生,分原发性和继发性,有阴囊内肿块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诊断,治疗有随访观察、手术及针对病因治疗,儿童和成年患者情况不同需相应处理。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双侧睾丸鞘膜积液是指双侧睾丸周围的鞘膜腔内积聚了过多的液体。正常情况下,睾丸鞘膜腔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鞘膜的分泌与吸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各种原因导致这种平衡失调时,就会引起鞘膜积液。
二、病因分类
(一)原发性鞘膜积液
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鞘膜慢性炎症有关。多见于青壮年,可能与局部创伤和炎症反应有关,炎症会影响鞘膜的正常分泌和吸收功能,导致液体积聚。
(二)继发性鞘膜积液
1.感染因素:
结核杆菌、淋病双球菌及各种非特异性细菌侵入均可引起急慢性附睾炎、睾丸炎、精索炎、鞘膜炎等。例如结核杆菌感染时,会引起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影响鞘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鞘膜积液。在儿童中,鞘膜积液继发于急性附睾炎、睾丸炎者并不少见。
丝虫病感染也可导致鞘膜积液,丝虫寄生在淋巴管内,阻塞淋巴管,影响淋巴回流,进而引起鞘膜积液,这种情况在丝虫病流行地区较为常见。
2.损伤因素:
外伤是很常见的引起继发性鞘膜积液的原因。阴囊钝挫伤、贯穿伤等都可引起鞘膜积液。例如阴囊部位受到外力撞击后,可能导致鞘膜内血管破裂出血,或者引起鞘膜的损伤,影响其正常的分泌吸收功能,从而导致液体积聚形成鞘膜积液。腹部、腹股沟区,阴囊内的外科手术操作也可偶尔引起鞘膜积液,如肾移植术、精索静脉曲张手术、疝修补术等,手术过程中的刺激或局部组织的损伤可能影响鞘膜的功能。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阴囊内肿块:双侧阴囊可出现逐渐增大的肿块,肿块呈囊性,柔软,一般无疼痛。如果积液量较多,患者可能会感到阴囊下坠、胀痛等不适。儿童患者的双侧阴囊积液可能会影响家长对孩子阴囊情况的观察,一般在洗澡或换尿布时偶然发现。
2.排尿、行走等受影响:积液量较多时,可能会影响排尿和行走,例如巨大的鞘膜积液可能会导致排尿困难,行走时也会有不适感。
(二)体征
阴囊部可触及囊性肿块,表面光滑,有弹性和囊性感,无压痛,睾丸和附睾触摸不清。透光试验阳性(即手电筒照射阴囊时,积液呈红色透光),但继发性鞘膜积液时,由于鞘膜内有血性、脓性或乳糜性液体,透光试验可能为阴性。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视诊可以观察双侧阴囊的大小、形态,触诊可以感知肿块的性质、大小、有无压痛等情况,透光试验是简单有效的初步诊断方法。
(二)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鞘膜腔内积液的情况,能够准确判断积液的量、鞘膜的厚度等,还可以鉴别鞘膜积液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以及是否合并有睾丸、附睾的病变等,是诊断鞘膜积液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五、治疗原则
(一)随访观察
对于婴儿型鞘膜积液,部分患儿的鞘膜积液可自行吸收,因为婴儿的鞘膜腔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有可能随着生长发育而自行消退。所以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鞘膜积液,可先随访观察,定期复查阴囊超声,了解积液的变化情况。
(二)手术治疗
1.鞘膜翻转术:是治疗鞘膜积液的常用手术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鞘膜积液,尤其是积液量较多、不能自行吸收的患者。手术的原理是将鞘膜切开,去除多余的鞘膜后,将剩余的鞘膜边缘翻转缝合,以达到消除鞘膜腔、防止积液复发的目的。
2.鞘膜切除术:主要适用于鞘膜增厚的患者。对于继发性鞘膜积液,若鞘膜增厚明显,单纯翻转术可能效果不佳,此时可采用鞘膜切除术,彻底切除病变的鞘膜组织。
(三)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由感染因素引起的继发性鞘膜积液,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结核性鞘膜积液,需要进行抗结核治疗;由丝虫病引起的鞘膜积液,则需要进行抗丝虫治疗等。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再根据鞘膜积液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六、特殊人群情况
(一)儿童患者
儿童双侧睾丸鞘膜积液需要密切关注。婴儿型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所以在婴儿期主要以观察为主。如果儿童到了2岁鞘膜积液仍未自行吸收,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孩子阴囊的清洁,避免外伤等情况。同时,要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鞘膜积液可能会对睾丸的发育产生一定影响,如果积液长期存在,可能会压迫睾丸,影响其血液循环和正常发育。
(二)成年患者
成年患者双侧睾丸鞘膜积液如果积液量较多,影响生活质量,则需要积极治疗。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成年患者,如合并有结核、丝虫病等,要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在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因为成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系统的疾病,需要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总之,双侧睾丸鞘膜积液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关注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