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中ST段压低、T波改变、U波改变有不同表现及意义,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是心肌缺血常见表现且可动态变化;T波低平、倒置可见于心肌缺血,且有动态变化;U波增高、倒置也可能出现在心肌缺血时,不同人群各有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ST段压低
1.形态及意义
水平型或下斜型ST段压低:在面向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心肌缺血较常见的心电图表现之一,提示心肌细胞缺血导致复极异常。例如,在冠心病患者中,当心肌供血不足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使得ST段出现这样的压低改变。从病理生理角度看,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功能紊乱,影响了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导致ST段的偏移。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相似,但对于老年人,由于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更需关注ST段压低的情况,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心肌缺血的程度或影响对心肌缺血的判断。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从而增加出现ST段压低等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的可能性;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如果出现ST段压低加重,往往提示病情有变化,需要及时就医评估。
2.动态变化
ST段压低可能会随着心肌缺血的缓解或加重而发生动态变化。当心肌缺血改善时,ST段压低可能会减轻或恢复正常;而当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时,ST段压低可能会进一步加深。例如,在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心电图上可能出现较明显的ST段压低,而在心绞痛缓解后,ST段压低可能有所改善。对于儿童,如果出现心肌缺血相关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也有因先天性心脏病等导致心肌缺血的情况),ST段压低的动态变化同样需要密切观察,因为儿童的心肌生理特性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基本的病理生理机制是相似的。
二、T波改变
1.T波低平、倒置
T波低平:在心电图上表现为T波振幅降低,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T波低平可见于心肌缺血,其发生机制与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复极异常有关。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复极过程受到影响,T波的形态和振幅发生改变。例如,在冠心病患者早期,可能首先出现T波低平。对于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后的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状态,相对更容易出现T波低平的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也可能因交感神经兴奋等因素导致心肌缺血相关的T波改变。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的后负荷,影响心肌供血,也可能出现T波低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的T波改变。
T波倒置:T波倒置是心肌缺血较典型的表现之一。严重的心肌缺血可导致T波倒置。例如,急性心肌缺血发作时,可能会出现对称性的T波倒置。对于儿童,如果是先天性心肌病等导致的心肌缺血,T波倒置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基本原理是心肌缺血引起复极异常。在病史方面,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如果出现T波倒置的动态变化,可能提示心肌缺血的复发或心肌重构等情况。
2.T波动态变化
T波改变也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例如,在心肌缺血改善过程中,T波可能会从倒置逐渐转为低平再恢复正常;而在心肌缺血加重时,T波可能会从低平进一步发展为倒置或倒置程度加重。对于老年人,由于心脏储备功能下降,T波动态变化的观察更为重要,因为轻微的心肌缺血变化可能就会引起T波明显的动态改变。不同性别中,男性和女性在T波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上基本一致,但女性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妊娠期、哺乳期等,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会影响T波的变化情况,需要综合考虑。
三、U波改变
1.U波异常
U波增高:当出现心肌缺血时,可能会伴有U波增高。U波增高的机制可能与心肌复极过程的改变有关。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变化影响了U波的形成。例如,在一些冠心病患者中,可观察到U波增高的现象。对于有低钾血症的患者,也可能出现U波增高,但如果是心肌缺血导致的U波增高,往往伴有其他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如ST-T改变等。在年龄方面,老年人由于心肌细胞的生理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因心肌缺血导致的U波增高情况。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可能会影响心肌细胞的功能,增加心肌缺血的风险,从而导致U波异常。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出现U波异常时需要警惕是否合并心肌缺血的情况。
U波倒置: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出现在心肌缺血时。U波倒置的发生机制同样与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复极异常有关。对于不同性别的人群,U波倒置在心肌缺血中的临床意义相似,但女性在诊断心肌缺血时,需要结合更多临床信息来综合判断U波倒置是否由心肌缺血引起,因为女性的生理特点可能会导致一些非心肌缺血因素也出现U波倒置。在病史方面,有心肌炎病史的患者,如果出现U波倒置,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心肌缺血的合并情况,进一步评估心肌的供血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