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与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以及特殊人群(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有高危病史新生儿)的特殊情况相关。胆红素生成过多可因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等引起;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包括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功能低下;胆汁排泄障碍可见于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遗传性疾病等;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有高危病史新生儿因自身特点更易出现病理性黄疸。
一、胆红素生成过多
(一)红细胞增多症
多见于有宫内窘迫、糖尿病母亲分娩的婴儿等情况,由于胎儿在宫内处于相对缺氧环境,导致红细胞增多,出生后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使胆红素生成增加。例如,有研究显示红细胞增多症患儿体内红细胞数量异常升高,其胆红素水平往往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
(二)血管外溶血
如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等,血液中的红细胞溢出到血管外,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进而使胆红素生成增多。以头颅血肿为例,局部血液积聚,红细胞不断被分解,胆红素产生增加。
(三)同族免疫性溶血
常见于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情况。ABO血型不合多见于母亲为O型,胎儿为A型或B型,母亲体内的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Rh血型不合则是母亲Rh阴性,胎儿Rh阳性,母亲被胎儿红细胞免疫后产生抗体,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导致溶血,这类溶血会大量破坏红细胞,致使胆红素生成显著增多。
(四)感染
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导致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例如,新生儿败血症时,病原体在体内繁殖,释放毒素,一方面可损伤红细胞,另一方面可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从而使胆红素生成过多且代谢障碍。
(五)肠肝循环增加
先天性肠道闭锁、胎粪排出延迟等情况可使胎粪中胆红素排出减少,导致胆红素重吸收增加。比如先天性肠道闭锁的患儿,胎粪排出受阻,胆红素经肠道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使胆红素水平升高。
二、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一)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功能低下
某些新生儿由于出生时窒息、缺氧等情况,可影响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例如,窒息的新生儿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不足或功能低下,使得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量减少,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二)肝脏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
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是参与胆红素结合的重要酶,新生儿出生时UGT活性低下,且生后水平逐渐升高,一般要到出生后1周左右才能达到正常水平。如果UGT活性持续低下,就会导致肝脏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足,使未结合胆红素不能及时转化为结合胆红素,从而引起黄疸。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不成熟,UGT活性更低,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三)肝脏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
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或新生儿时期的一些病理状况可导致肝脏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例如,Dubin-Johnson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的疾病,新生儿时期虽不一定立即发病,但从病理基础上存在这种潜在的排泄异常风险;另外,新生儿肝炎时,肝细胞受损,也可能影响结合胆红素的排泄。
三、胆汁排泄障碍
(一)新生儿肝炎
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受损,胆管上皮细胞肿胀,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黄疸。例如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生儿肝炎患儿,肝脏病理检查可见肝细胞炎症、坏死等改变,胆汁排泄通道受阻。
(二)先天性胆道闭锁
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可分为肝内型和肝外型。肝外型胆道闭锁主要是肝外胆道系统发育异常,导致胆汁排泄途径梗阻;肝内型则是肝内胆管发育异常,胆汁无法正常排出,从而使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严重的病理性黄疸,且多在出生后2-3周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
(三)遗传性疾病
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遗传性疾病,可影响胆汁的排泄功能。患儿体内相关基因缺陷,导致蛋白质合成异常,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过程,进而引发黄疸。
特殊人群情况
(一)早产儿
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肝脏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均较足月儿更差。其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低,UGT活性更低且生理性增加缓慢,同时肠道功能相对更不完善,肠肝循环更容易增加,所以早产儿发生病理性黄疸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往往更严重,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胆红素水平并及时干预。
(二)低出生体重儿
低出生体重儿同样存在肝脏胆红素代谢相关酶活性低、肝脏功能不完善等问题,相较于正常出生体重儿,更容易出现胆红素生成过多或代谢障碍的情况,发生病理性黄疸的几率也较高,在护理和监测过程中要格外关注其胆红素变化。
(三)有高危病史的新生儿
如存在宫内窘迫、窒息、感染等情况的新生儿,本身就处于病理状态,更容易出现胆红素生成过多或代谢障碍,从而引发病理性黄疸,需要在出生后密切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等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