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衰竭的病因包括心脏负荷过重、心肌病变、心室前负荷不足。心脏负荷过重分压力负荷过重与容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病因有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儿童多因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病史会增加风险;容量负荷过重病因有二尖瓣关闭不全、房间隔缺损等,儿童多因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病史增加风险。心肌病变分原发性心肌损害与继发性心肌损害,原发性心肌损害病因有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等,中老年冠心病多见,遗传性心肌病各年龄段可发,相关病史增加风险;继发性心肌损害病因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B1缺乏等,甲状腺功能亢进女性多见,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可致,相关病史增加风险。心室前负荷不足病因有心包填塞、严重脱水等,儿童严重脱水易出现,相关病史增加风险。
病因: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左心室收缩时需克服的压力增大,长期可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张,进而引发心衰;主动脉瓣狭窄时,左心室射血受阻,压力负荷过重,也会逐渐发展为心衰。在儿童中,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可导致压力负荷过重引发心衰。
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和性别人群发生压力负荷过重的病因有所差异,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是压力负荷过重导致心衰的常见人群,而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导致的压力负荷过重在儿童中更为常见,性别因素在此类病因中无明显特异性差异。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高血压等疾病的发展,从而增加压力负荷过重导致心衰的风险。
病史关联:有高血压病史、先天性心脏疾病病史等的人群,发生压力负荷过重相关心衰的风险显著升高。
容量负荷过重:
病因: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左心室在收缩期部分血液反流至左心房,使左心室舒张期容量负荷增加;房间隔缺损时,左心房血液分流至右心房,然后进入右心室、肺循环,再回到左心房,形成左向右分流,导致左心室容量负荷过重。在儿科,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是引起容量负荷过重导致心衰的常见原因。
年龄与性别因素:儿童时期先天性心脏病较为多见,是容量负荷过重导致心衰的主要发病人群,性别因素对容量负荷过重导致心衰的影响不明显。
生活方式影响:不良生活方式一般不是容量负荷过重的直接病因,但患有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若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病情发展。
病史关联: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瓣膜病病史等的人群,发生容量负荷过重相关心衰的风险增加。
心肌病变
原发性心肌损害:
病因:冠心病心肌缺血坏死是常见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坏死,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心肌的弥漫性病变,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在儿童中,某些遗传性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等也属于原发性心肌损害导致心衰的病因。
年龄与性别因素:冠心病导致的心肌损害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而遗传性心肌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从而增加原发性心肌损害导致心衰的风险;对于遗传性心肌病,生活方式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整体健康。
病史关联:有冠心病病史、心肌病家族史等的人群,发生原发性心肌损害相关心衰的风险较高。
继发性心肌损害:
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心肌代谢亢进,心肌耗氧量增加,长期可引起心肌损伤,导致心衰;维生素B1缺乏可引起脚气性心脏病,影响心肌的能量代谢,导致心肌功能障碍。在儿童中,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可导致心肌继发性损害进而引发心衰。
年龄与性别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继发性心肌损害多见于成年女性,而病毒性心肌炎在儿童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影响:合理的饮食对于预防维生素B1缺乏等有重要作用,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增加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间接导致心衰;儿童的生活方式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助于减少病毒性心肌炎等的发生。
病史关联:有甲状腺疾病病史、维生素缺乏相关病史、感染性疾病病史等的人群,发生继发性心肌损害相关心衰的风险升高。
心室前负荷不足
病因:心包填塞时,心包腔内液体大量积聚,压迫心脏,使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限,前负荷不足;严重脱水时,血容量减少,心脏的充盈量降低,也会导致心室前负荷不足,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在儿科,严重腹泻导致的脱水等情况可能引起心室前负荷不足相关心衰。
年龄与性别因素:儿童由于生理特点,在严重脱水等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心室前负荷不足,性别因素在此类病因中无明显特异性。
生活方式影响:儿童若有不良的饮水习惯等可能增加脱水风险,从而增加心室前负荷不足导致心衰的风险;对于心包填塞等情况,生活方式的直接影响较小,但整体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
病史关联:有心包疾病病史、严重脱水相关病史等的人群,发生心室前负荷不足相关心衰的风险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