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损害是心肌细胞受多种因素影响致结构和功能异常改变,常见因素有缺血缺氧、感染、中毒等;表现包括症状(心悸、胸闷、胸痛等,儿童有生长发育迟缓等,长期劳累者症状更明显,有心脏基础病者原有症状加重)和体征(心率、血压异常,心脏听诊有心律失常等,婴儿有呼吸急促,肥胖者易有心功能不全表现,有心肌病病史者体征更特异);诊断靠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检测如肌钙蛋白特异,需结合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心电图检查(发现心律失常等,需考虑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肌结构和功能,要结合年龄、生活方式、病史)。
常见引发心肌损害的因素
缺血缺氧因素:
年龄方面:老年人由于血管逐渐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容易出现心肌缺血,进而导致心肌损害。例如,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管腔狭窄,心肌供血减少,长期可引起心肌重构等心肌损害表现。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人群,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肥胖人群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等问题,易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肌损害的风险。
病史方面: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肌后负荷增加,心肌代偿性肥厚,若血压控制不佳,心肌持续处于高负荷状态,容易发生心肌损害。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肌损害。
感染因素:
年龄方面: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例如,儿童感染柯萨奇病毒后,容易引发病毒性心肌炎,导致心肌损害。
生活方式方面: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降低儿童的免疫力,增加感染后发生心肌损害的几率。
病史方面:既往有免疫缺陷病史的儿童,在感染病原体后更易出现严重的心肌损害。对于成年人,若有长期慢性感染性疾病史,如慢性肾盂肾炎等,也可能通过免疫反应等机制影响心肌,导致心肌损害。
中毒因素:
年龄方面:儿童好奇心强,可能会误服一些有毒物质,如某些药物过量、农药等,容易引起心肌损害。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工业毒物的成年人,若防护不当,毒物进入体内可损害心肌。例如,长期在有重金属污染环境工作的工人,重金属在体内蓄积会对心肌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病史方面:有肝脏疾病病史的患者,由于肝脏对某些毒物的代谢功能减弱,更容易出现毒物在体内蓄积导致心肌损害。
心肌损害的表现
症状方面: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心悸表现为自觉心跳加快、心慌;胸闷是一种胸部憋闷的感觉;胸痛的性质多样,可为压榨性、闷痛等,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等部位。
年龄方面:儿童心肌损害时,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精神萎靡等表现。因为儿童心肌功能受损会影响全身的血液供应,进而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过度劳累的成年人,心肌损害时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且恢复相对较慢。
病史方面:有心脏基础病史的患者,心肌损害时原有症状可能会加重,如原本有冠心病的患者,胸闷、胸痛症状会比以往发作更频繁、程度更严重。
体征方面:可出现心率异常,如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血压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压升高或降低;心脏听诊可闻及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等心律不齐的声音。
年龄方面:婴儿心肌损害时,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等表现,这是因为心肌功能受损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机体通过加快呼吸来代偿。
生活方式方面:肥胖的心肌损害患者,体征上可能更容易出现心功能不全相关表现,如双下肢水肿等,因为肥胖增加了心脏的负担。
病史方面: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心肌损害时体征变化可能更具特异性,医生可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发现心肌损害相关的体征改变。
心肌损害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心肌酶谱检测:常见的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等。肌钙蛋白是诊断心肌损害较为特异的指标,当心肌细胞受损时,肌钙蛋白会释放进入血液,血液中肌钙蛋白水平升高提示心肌有损伤。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肌钙蛋白会明显升高。
年龄方面:儿童的心肌酶谱参考值与成年人不同,医生会依据儿童的年龄等因素来判断心肌酶谱结果是否异常。儿童的心肌酶谱在感染等情况下可能会有一定波动,但肌钙蛋白升高对于儿童心肌损害的诊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的患者,其心肌酶谱可能会受到影响,在诊断心肌损害时需要结合饮酒史等生活方式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病史方面: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在进行心肌酶谱等检查时,要考虑自身免疫性因素对心肌损害诊断的干扰,需进一步排查是否由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的心肌损害。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如ST-T改变、房室传导阻滞等。ST-T改变提示心肌缺血等改变;房室传导阻滞则反映心脏电传导系统受到影响,可能与心肌损害有关。
年龄方面:儿童的心电图特点与成年人不同,儿童的心率相对较快,心电图的波形等也有其自身特点。例如,儿童的PR间期相对成年人较短,在诊断心肌损害时需要熟悉儿童心电图的正常范围和变异情况。
生活方式方面:过度劳累的成年人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可能会出现非特异性的ST-T改变,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是否存在心肌损害。
病史方面:有电解质紊乱病史的患者,心电图检查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异常改变,如低钾血症可导致T波低平、U波增高,这可能与心肌损害相关,需要结合病史进行鉴别诊断。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肌厚度、心室腔大小、射血分数等。射血分数降低提示心肌收缩功能受损,是心肌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年龄方面:胎儿超声心动图可用于排查胎儿是否存在心肌损害相关的心脏结构异常等情况。对于儿童,超声心动图能动态观察心脏的发育和功能情况,早期发现心肌损害。
生活方式方面:肥胖儿童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由于胸廓脂肪层较厚可能会影响图像质量,但通过专业操作仍可评估心肌和心脏功能情况。
病史方面: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要注意心肌损害是否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等情况引发的继发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