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律失常,规则有序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颤动波,致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室律不规则,影响生活质量和预后。按持续时间分阵发性(≤7天、可自行终止,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多,诱因多样,预后相对较好但可进展)、持续性(>7天、需干预终止,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年龄大发病概率高,心功能易恶化)、长期持续性(>1年、复律难,中老年多见,易致血栓栓塞等并发症,需综合管理)、永久性(不能终止或复发,常见于严重器质性或全身疾病患者,预后差,需多学科综合管理);按病因分结构性心脏病相关(冠心病相关、风湿性心脏病相关、高血压性心脏病相关、心力衰竭相关,分别与对应心脏病及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和非结构性心脏病相关(孤立性心房颤动、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等,孤立性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中青年人,与饮酒等生活方式相关,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者女性发病率高,积极治疗原发病重要)。
一、心房颤动的定义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房无效收缩,心室律极不规则,可导致心功能受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二、心房颤动的分类
(一)按持续时间分类
1.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7天,一般<48小时,能自行终止。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也可由饮酒、精神紧张、手术、电解质紊乱等诱因引起。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生风险增加;男性和女性的发生概率有一定差异,一般男性略高于女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风险增高;病史方面,若无基础心脏疾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相对预后较好,但也可能逐渐进展为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
2.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7天,一般不能自行终止,需药物或电复律等干预才能终止。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年龄越大,发生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概率越高;男性和女性发病情况受基础心脏病等因素影响;生活方式上,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若不注意控制血压、血脂等,会增加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病史方面,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发生持续性心房颤动后,心功能可能进一步恶化,需要更积极的治疗和管理。
3.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超过1年,患者往往已适应心房颤动的状态,但仍存在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复律难度较大。在年龄上,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男性和女性发病与基础疾病相关;生活方式对病情有影响,如不控制好血压、血糖等,会加重病情;病史方面,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需要长期抗凝治疗等综合管理。
4.永久性心房颤动:不能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患者已接受心房颤动为持续状态。常见于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全身疾病的患者,如心力衰竭、慢性肺部疾病等。年龄较大的患者相对更易发展为永久性心房颤动;男性和女性在该类型中发病受基础疾病影响;生活方式上,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基础疾病,进而影响永久性心房颤动的病情;病史方面,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预后较差,需要多学科综合管理,包括控制心室率、抗凝预防血栓、改善心功能等。
(二)按病因分类
1.结构性心脏病相关的心房颤动
冠心病相关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房的电活动和结构,从而引发心房颤动。多见于中老年冠心病患者,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的绝对规律,但冠心病本身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一些。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会加重冠心病,进而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病史方面,有冠心病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概率增加,且病情往往较复杂,治疗时需兼顾冠心病和心房颤动的治疗。
风湿性心脏病相关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导致二尖瓣狭窄等病变,使心房压力升高、心房扩大,容易引发心房颤动。多见于中青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风湿性心脏病,所以女性风湿性心脏病相关心房颤动的发生概率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上,过去卫生条件差时发病较多,现在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需注意预防链球菌感染等诱因。病史方面,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若不及时治疗,心房颤动发生率逐渐增高,且容易出现血栓栓塞等并发症,需要积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并预防心房颤动相关并发症。
高血压性心脏病相关心房颤动:长期高血压导致左心房肥厚、扩大,心肌纤维化,引起心房电生理特性改变,从而导致心房颤动。高血压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一般中年后男性和女性发病率逐渐接近,但总体男性略早发一些。生活方式上,高盐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会增加高血压性心脏病相关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病史方面,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心房颤动发生概率增加,且高血压性心脏病相关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需要严格控制血压并管理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相关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时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各年龄段心力衰竭患者均可发生心房颤动,年龄越大,发生概率越高;男性和女性发病与心力衰竭的病因等相关;生活方式上,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限制活动等,但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心力衰竭,进而影响心房颤动;病史方面,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时,病情往往较重,预后较差,需要综合治疗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
2.非结构性心脏病相关的心房颤动
孤立性心房颤动:又称特发性心房颤动,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青年人。年龄上多见于40-50岁左右的人群;男性和女性发病概率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可能与饮酒、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等有关,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中青年人群易发生孤立性心房颤动;病史方面,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一般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但也有部分患者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出现心脏结构的改变,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其他非结构性心脏病相关心房颤动: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心房颤动,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和代谢,导致心房颤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高,女性发病率相对男性更高。生活方式上,自身免疫因素等可能参与发病,需要注意甲状腺功能的监测和管理。病史方面,甲状腺功能亢进控制不佳时,心房颤动容易复发,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是预防和治疗该类型心房颤动的重要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