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乳腺癌是癌细胞穿破基底膜侵入间质的恶性肿瘤,有多种病理分型,临床表现包括乳房肿块、皮肤及乳头乳晕改变,诊断靠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期通过TNM系统,治疗有手术、辅助治疗等,预后与肿瘤特征、淋巴结转移、分子分型等因素相关,需综合多方面进行个体化治疗。
一、定义与基本特征
浸润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主要类型之一,是指癌细胞已穿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并侵入间质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具有细胞增殖活跃、易侵袭周围组织及发生远处转移等基本特征,与非浸润性乳腺癌(如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等)不同,浸润性乳腺癌的癌细胞已经突破了最初发生的部位,有向周围组织扩散的潜力。
二、病理分型
1.浸润性导管癌
是最常见的浸润性乳腺癌类型,约占70%-80%。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呈巢状、片状或条索状排列,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其生物学行为具有一定的异质性,部分肿瘤生长相对缓慢,而部分则侵袭性较强,容易发生转移。
2.浸润性小叶癌
约占乳腺癌的5%-10%。癌细胞呈单行串珠状或细条索状浸润于纤维间质之间,或环形排列在正常导管周围。该型乳腺癌有时在临床触诊时不易被发现,容易被漏诊或误诊。
三、临床表现
1.乳房肿块
多为患者首发症状,肿块通常质硬、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可推动程度因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而异。例如,早期较小的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可能尚可推动,但随着病情进展,与周围组织粘连加重时,活动度会明显降低。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乳房肿块的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年轻女性的浸润性乳腺癌肿块可能生长相对较快;而老年女性的肿块可能生长相对隐匿。
2.乳房皮肤改变
随着肿瘤的生长,可引起乳房皮肤凹陷(“酒窝征”),这是由于肿瘤侵犯Cooper韧带,使其缩短而致皮肤凹陷。当癌细胞阻塞皮下淋巴管时,可出现皮肤水肿,呈“橘皮样”改变。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等,间接影响乳腺癌的发展及皮肤改变的呈现,但主要还是肿瘤本身的生物学行为起主导作用。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在出现乳房皮肤改变时应更警惕。
3.乳头乳晕改变
肿瘤若靠近乳头,可导致乳头回缩、凹陷,甚至乳头偏移。乳头湿疹样改变也是浸润性乳腺癌的一种特殊表现,表现为乳头瘙痒、糜烂、破溃、结痂等,易被误诊为乳头湿疹。
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出现乳头乳晕改变时,需要特别注意与生理性改变相鉴别,因为妊娠、哺乳可能会掩盖肿瘤的一些典型表现,增加诊断难度。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
是常用的乳腺癌筛查和诊断方法之一。对于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灶等具有重要价值。在浸润性乳腺癌中,可能会发现不规则的肿块影,伴有细小多形性钙化等。不同年龄女性乳腺X线表现有所不同,年轻女性乳腺腺体较致密,可能会影响对病变的观察,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
乳腺超声检查
可清晰显示乳腺肿块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等情况,能较好地鉴别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浸润性乳腺癌在超声下多表现为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纵横比大于1等。对于肥胖女性或乳腺腺体致密的女性,超声检查可能是更优的选择。
磁共振成像(MRI)
对乳腺病变的检出敏感性较高,尤其是对于多中心、多灶性的浸润性乳腺癌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有重要价值。能更全面地显示乳腺病变的范围,对于一些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病例有帮助。但MRI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且有一定的禁忌证,如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需要谨慎选择。
2.组织病理学检查
空心针穿刺活检
通过空心针获取乳腺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术前常用的获取病理诊断的方法。可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级等重要信息,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穿刺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过度挤压组织,以免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手术切除活检
对于通过其他检查高度怀疑为浸润性乳腺癌但穿刺活检结果不明确的病例,可能需要行手术切除活检。将切除的肿块完整送病理检查,既能明确诊断,又可以同时进行手术治疗(如保乳手术或改良根治术等)。
五、分期
1.TNM分期系统
T分期:根据肿瘤大小及侵犯范围分为T1(肿瘤最大径≤2cm)、T2(2cm<肿瘤最大径≤5cm)、T3(肿瘤最大径>5cm)、T4(肿瘤直接侵犯胸壁和/或皮肤)。
N分期:根据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同侧腋窝有可活动的转移淋巴结)、N2(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融合,或与周围组织粘连)、N3(有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
M分期:根据有无远处转移分为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
通过综合T、N、M分期,可将浸润性乳腺癌分为0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等不同阶段。不同分期的患者预后及治疗方案选择有所不同,例如早期(Ⅰ期、Ⅱ期)患者可能以手术治疗为主,而晚期(Ⅲ期、Ⅳ期)患者多需要综合治疗,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
六、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保乳手术
适用于临床分期较早、肿瘤大小合适、乳房有足够体积且患者有保乳意愿的患者。手术需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适量的正常组织,确保切缘阴性,术后需要进行放疗。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保乳手术的适应证把握可能会考虑到乳房的发育情况、患者的美观需求等因素。年轻患者可能更注重术后乳房的外观,而老年患者可能在身体状况等多方面需要综合评估。
改良根治术
是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切除整个乳房及同侧腋窝淋巴结。适用于临床分期较晚、不适合保乳手术或患者坚决选择根治术的患者。对于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改良根治术可以清除腋窝淋巴结,有助于控制肿瘤的局部区域复发及转移风险。
2.辅助治疗
化疗
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分期、分子分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例如,对于激素受体阴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常采用含蒽环类、紫杉类药物的化疗方案。化疗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进行相应的支持对症处理。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化疗对生育功能的影响等问题,需要在化疗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并考虑相应的保护措施。
内分泌治疗
适用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通过抑制雌激素的合成或作用于雌激素受体来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常用的药物有他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内分泌治疗的药物选择和疗程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绝经前患者多选用他莫昔芬等药物,绝经后患者可选用芳香化酶抑制剂。生活方式上,保持健康的饮食、适度运动等有助于提高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靶向治疗
对于HER2过表达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等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靶向治疗需要进行HER2检测,只有HER2过表达的患者才能从靶向治疗中获益。靶向治疗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定的不良反应,如心脏毒性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脏功能等指标。
七、预后因素
1.肿瘤特征
肿瘤的大小、病理分型、分级等是重要的预后因素。一般来说,肿瘤越小、分级越低、病理类型相对预后较好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对较好。例如,低分级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可能比高分级的患者预后更好。
不同年龄患者对肿瘤特征的预后影响有所不同。年轻患者的浸润性乳腺癌往往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如增殖活性较高等,相对来说预后可能相对较差,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
2.淋巴结转移情况
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转移淋巴结融合等情况越严重,预后越差。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复发及转移风险明显增高。对于特殊人群如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处理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手术耐受性、术后恢复等,但主要还是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状况起关键作用。
3.分子分型
HER2过表达型、三阴性(激素受体阴性、HER2阴性)浸润性乳腺癌往往预后相对较差,而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的浸润性乳腺癌预后相对较好。分子分型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患者的预后也大不相同。在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的预后时,分子分型的影响也需要被纳入综合评估,例如年轻患者中三阴性乳腺癌相对比例可能有一定特点,其预后需要关注。
总之,浸润性乳腺癌的解读需要从病理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分期、治疗及预后等多方面综合进行,不同的因素相互影响,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个体化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