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产后出血是分娩24小时后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多见于产后1-2周,发病原因有胎盘胎膜残留等多种,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腹痛发热等,可通过病史、妇科检查、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有药物、清宫、子宫动脉栓塞、手术等方法,产妇、高龄产妇、有剖宫产史产妇需分别注意相应事项。
发病原因
胎盘、胎膜残留: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可因第三产程处理不当,部分胎盘小叶、胎膜残留于宫腔内,影响子宫复旧,导致子宫收缩不良而出血。例如,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发现胎盘母体面有缺损或胎膜有缺损且边缘有血管断裂,就可能会有部分残留。
蜕膜残留:蜕膜多在产后一周内脱落,并随恶露排出。若蜕膜剥离不全,长时间残留,也可影响子宫复旧,引发晚期产后出血。
子宫胎盘附着面复旧不全:子宫胎盘附着面血管在产后会发生血栓形成、机化、血管闭塞等变化,若复旧不全,血栓脱落,血窦重新开放,可导致子宫大量出血。一般在产后2周左右发生较多见。
感染:如子宫内膜炎,可引起胎盘附着面复旧不良和子宫收缩欠佳,导致晚期产后出血。产妇产后体质虚弱、分娩过程中多次阴道检查等都可能增加感染的机会。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多见于子宫下段剖宫产横切口两侧端。如切口选择不当(过低或过高)、缝合技术问题(缝线过密、过疏或组织对合不良等)、切口感染等,均可导致切口愈合不良,血管开放而出血。
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多为间断性阴道流血,也可表现为突然大量阴道流血。出血量可多可少,出血少者可能仅有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出血多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等贫血及休克表现。
腹痛、发热:部分患者可伴有下腹疼痛、发热等感染表现。
诊断方法
病史:详细询问产妇的分娩史,包括是否有胎盘、胎膜残留情况,产后恶露情况等。
妇科检查:通过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复旧不全,子宫较大、较软,宫口松弛,有时可触及残留组织。
辅助检查:
B超检查:可了解宫腔内有无残留物、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等。例如,B超下可见宫腔内有不均质回声,提示可能有胎盘、胎膜残留或子宫复旧不良等情况。
血常规:了解患者有无贫血及感染情况,如血红蛋白降低提示有贫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有感染可能。
病理检查:若有宫腔内排出物或切除子宫标本,可通过病理检查明确有无残留组织等情况。
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使用子宫收缩剂,如缩宫素等,以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同时,可使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
清宫术:若考虑有胎盘、胎膜残留等情况,应行清宫术。操作时应轻柔,避免子宫穿孔,术后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将刮出物送病理检查。
子宫动脉栓塞术:适用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等引起的晚期产后出血,通过栓塞子宫动脉,达到止血目的。
手术治疗: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出血量大或有其他严重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行子宫切除术等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产妇:产后应密切观察阴道流血情况,若出现阴道流血增多、腹痛、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产褥期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预防感染。同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促进身体恢复。
高龄产妇:高龄产妇发生晚期产后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其子宫复旧能力可能相对较弱等。更应密切关注产后恢复情况,定期进行产后检查,包括B超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处理。
有剖宫产史的产妇:剖宫产术后要注意观察子宫切口愈合情况,产后应避免过早性生活等,以降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等导致晚期产后出血的风险。一旦出现异常阴道流血等情况,要及时就诊,进行相关检查,明确原因并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