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是食管上皮组织恶性肿瘤,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症状不明显,进展期有进行性吞咽困难等症状,诊断可通过食管镜等,治疗有手术等综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因胃内容物反流致食管炎症,有烧心等症状,诊断靠胃镜等,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等,特殊人群治疗有不同考量。
一、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
食道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因素。通常与长期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食用过热、过烫、过硬以及含有亚硝胺等致癌物质的食物)、遗传因素、食管慢性炎症等有关。例如,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可能增加个体患食道癌的易感性,长期的食管炎症刺激可能导致食管黏膜上皮细胞发生不典型增生,进而逐渐发展为癌变。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主要发病机制是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胃酸、胃蛋白酶等反流物长期刺激食管黏膜,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反应。此外,食管清除能力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等也参与其发病过程。比如,肥胖人群由于腹内压增高,更容易出现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从而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风险。
二、临床表现
食道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偶有吞咽食物哽噎感、胸骨后烧灼样疼痛或针刺样疼痛等。随着病情进展,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先是难咽干硬食物,继而只能进半流质、流质食物,还可伴有消瘦、乏力、呕吐等症状。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可能在症状表现上略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由于机体功能衰退,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症状为烧心和反流,烧心是指胸骨后向颈部放射的烧灼感,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咽部或口腔。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胸痛、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等症状。在生活方式方面,肥胖、妊娠等人群由于腹压增加,更容易出现反流症状。比如肥胖者腹腔内脂肪堆积,导致腹压升高,促使胃内容物反流。
三、诊断方法
食道癌:常用的诊断方法有食管镜检查及组织活检,通过食管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病变的部位、形态,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是否为癌变。还可借助食管钡餐造影检查,观察食管的充盈缺损、狭窄、龛影等情况。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等有助于判断肿瘤有无转移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检查时需考虑其身体耐受情况,比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谨慎地评估检查的风险和收益。
反流性食管炎:胃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糜烂、溃疡等,并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其他病变。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了解食管腔内pH变化,明确有无过度酸反流。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的患者,还可进行食管压力测定等检查来辅助诊断。在特殊人群中,如妊娠女性,由于胃镜检查可能存在一定风险,需谨慎选择检查方法。
四、治疗原则
食道癌: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是早期食道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中晚期患者常采用综合治疗方案。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耐受性不同,老年患者需要更充分的术前评估,包括心肺功能等,以确定是否能耐受手术。
反流性食管炎: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治愈食管炎、减少复发和防治并发症。一般首先采用内科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如抬高床头、避免睡前进食、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等)、药物治疗(如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等)。对于内科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在特殊人群如儿童中,反流性食管炎相对较少见,但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