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和脑梗死本质相同,均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的疾病。病因机制基本一致,有共同病因及细微历史用词差异;临床表现相似,都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诊断方法一致,需通过病史采集等结合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均为尽快恢复脑部血液供应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治疗有不同需考虑的方面
一、概念层面
脑梗塞和脑梗死本质是相同的,是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由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的疾病。过去常称脑梗塞,现在多称为脑梗死。
二、病因机制方面
(一)共同病因
两者的病因机制基本一致,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管堵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损伤。常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这是最主要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使得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进而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另外,心源性栓子脱落也是重要病因,如心房颤动时,心腔内形成的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脑部血管造成栓塞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风险有所不同,比如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相对更易患病;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不管男女,发病风险都显著高于无这些基础疾病的人群,因为这些疾病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等。有相关研究表明,长期吸烟、酗酒的生活方式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概率,从而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二)差异体现
从严格意义讲两者无本质病因机制差异,非要说细微区别可能在于历史用词习惯,脑梗塞更强调血管被堵塞的状态像梗塞住一样,而脑梗死更侧重强调脑组织发生坏死、梗死的结果,但本质病因病理是相同的。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方面
(一)临床表现相似性
两者临床表现基本相同,都会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突然出现的口角歪斜、言语不利、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视物模糊等,具体症状取决于脑梗死的部位和范围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一定特点,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儿童相对罕见脑梗死,但一旦发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不过总体神经功能缺损相关症状是核心表现。男性和女性在临床表现上无本质差异,但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可能因疾病本身影响而使症状表现有所不同,比如有糖尿病的患者发生脑梗死时,可能更容易出现一些代谢相关的伴随表现等。
(二)诊断方法一致性
诊断时都需要通过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影像学检查常用头颅CT、头颅MRI等,头颅CT在发病早期可快速发现是否有脑出血等情况,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更敏感,能更早发现脑部的缺血病灶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诊断过程中遵循相同的诊断流程,不过对于儿童患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更多会优先选择对人体损伤较小的MRI检查等;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在诊断时需要特别关注病史对病情判断的影响,比如有心房颤动病史的患者,更提示心源性栓子导致脑梗死的可能性大等。
四、治疗方面
治疗原则都是尽快恢复脑部血液供应,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神经元坏死。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再灌注治疗,以及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药物治疗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时需考虑药物的适用性和安全性,比如儿童脑梗死相对罕见,治疗药物选择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式;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药物选择上要兼顾其他疾病的治疗,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男性和女性在治疗药物选择上无本质区别,但有特殊生理状态的女性,如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治疗时需要考虑药物对胎儿、婴儿的影响,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