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诊断需通过详细病史采集(包括月经史、生育史等)、体格检查(全身及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超声、血清学检查等),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进行,青春期女性常见,其由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释放异常等致,需动态观察,继发性痛经多与盆腔器质性病变相关,可通过相关检查鉴别。
一、病史采集
1.月经史
详细询问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持续时间、月经量等。原发性痛经多在初潮后1-2年内出现。一般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期持续时间一般为3-7天,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月经量可能正常,但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月经量改变。例如,有些患者可能在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出现疼痛,经期第1天疼痛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
关注疼痛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及性质。疼痛多为痉挛性,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区域,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
2.生育史
了解是否有妊娠、分娩情况。原发性痛经患者一般无盆腔器质性病变,而继发性痛经多与盆腔器质性病变相关,如患者有盆腔手术史、流产史等,可能提示继发性痛经的可能。例如,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的风险增加,进而可能出现继发性痛经,需要与原发性痛经进行鉴别。
询问是否有不孕史等情况,因为一些导致痛经的疾病可能同时影响生育。
二、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
进行一般的全身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的检查。原发性痛经患者一般全身状况无特殊异常,但如果是由于某些全身性疾病导致的继发性痛经可能会有相应表现,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伴有体温、心率等的改变。
2.妇科检查
妇科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但在继发性痛经中可能发现异常。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在盆腔检查时触及触痛性结节,子宫腺肌病患者可能出现子宫均匀性增大、质硬等表现。通过妇科检查可以初步排除一些盆腔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痛经情况,如子宫肌瘤、盆腔炎等疾病。一般在月经间期进行妇科检查更为合适,此时盆腔充血不明显,能更好地发现病变。
三、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
盆腔超声检查可以了解子宫和附件的形态、结构。对于原发性痛经患者,超声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而对于继发性痛经,超声可以帮助发现子宫腺肌病(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增厚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巧克力囊肿、盆腔异位内膜病灶等)、子宫肌瘤等盆腔器质性病变。例如,子宫腺肌病患者超声下可见子宫肌层内有不均质的回声区,卵巢巧克力囊肿超声表现为附件区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但壁较厚,内有密集点状回声。超声检查一般在月经周期的任何时间均可进行,但对于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在月经前期检查可能更有价值。
2.血清学检查
对于怀疑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导致的继发性痛经,可能需要进行血清CA125(糖类抗原125)的检测。一般来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能会升高,但升高程度多不超过200U/mL。不过,CA125的升高还可见于其他一些妇科疾病如盆腔炎等,所以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另外,对于青春期女性,一般不首先进行有创的检查来诊断原发性痛经,而是通过上述病史、体格检查和初步的辅助检查来排除继发性痛经后诊断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主要是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进行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月经史、生育史等因素,对于青春期女性,原发性痛经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等因素导致,而随着年龄增长或生育情况的变化,部分痛经可能会发生改变,需要动态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