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肠梗阻有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儿童表现可能不典型,有相关病史者需警惕)、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呕吐,不同部位梗阻呕吐表现不同,特定人群呕吐后病情变化需关注)、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特定人群腹胀影响病情)、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多不再排气排便,早期需结合其他症状判断,特定人群停止排气排便后并发症需重视)等症状。
表现:多为阵发性绞痛。这是因为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强烈蠕动所致。在腹痛发作时,患者可自觉腹内有气体窜动,先出现脐周部疼痛,之后疼痛部位可因肠管蠕动波的推进而向某一部位转移。例如,小肠梗阻时,疼痛多在脐周;结肠梗阻时,疼痛可出现在腹部周边。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相对较弱,可能会表现为哭闹不安等情况,家长需密切观察其腹部情况及精神状态。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的人群,发生粘连性肠梗阻时,腹痛可能更为频繁或症状不典型,需要更仔细地鉴别诊断。
病史影响:有腹部手术史等相关病史的人群,再次出现腹痛时,需高度警惕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能,因为既往手术等因素容易导致肠粘连从而引发梗阻。
呕吐
表现: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及胆汁。随着梗阻部位的升高,呕吐出现得较早且频繁;低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可呈粪样。例如,高位小肠梗阻时,发病初期就可频繁呕吐,呕吐物主要是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而回肠末段或结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多为有粪臭味的肠内容物。
年龄因素影响:婴幼儿患者由于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全,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出现呕吐时,更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需要及时关注其液体平衡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不规律、经常暴饮暴食的人群,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呕吐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尽快就医处理。
病史影响:有过腹部感染等病史的人群,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呕吐时,要综合考虑既往病史对肠道状态的影响,全面评估病情。
腹胀
表现:一般在梗阻发生一段时间后出现,其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肠梗阻时,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时,腹胀显著,可遍及全腹。腹部视诊可见腹部膨隆,肠型和蠕动波在肠梗阻时也较为典型,尤其是在低位肠梗阻时,肠型更易观察到。例如,结肠梗阻时,往往腹胀较为明显,且常伴有结肠袋形的显现。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患者胃肠蠕动功能相对较弱,发生粘连性肠梗阻腹胀时,可能腹胀进展相对缓慢,但一旦出现往往病情较重,需要谨慎处理。
生活方式影响:久坐少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肠道蠕动本就相对缓慢,发生粘连性肠梗阻腹胀时,腹胀情况可能会加重肠道的梗阻状态,需积极干预。
病史影响:有肠道肿瘤等病史的人群,发生粘连性肠梗阻腹胀时,要区分是肿瘤复发导致的粘连还是单纯粘连引起的梗阻,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停止排气排便
表现: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患者多不再排气排便,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肠梗阻时,梗阻以下肠管内残留的气体和粪便仍可排出,所以不能仅凭有无排气排便来完全排除肠梗阻,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例如,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可能仍有少量排气排便,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转变为完全性梗阻。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者停止排气排便时,由于其肠道储备功能较差,更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要密切监测其相关指标。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饮食结构不合理的人群,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停止排气排便时,身体的营养状况和代谢平衡更容易被打破,需要关注营养支持等问题。
病史影响:有肠道手术史且恢复不佳的人群,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停止排气排便时,要考虑手术相关因素对肠道功能的持续影响,进行针对性评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