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和脑梗塞是同一种疾病,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软化,发病机制有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及血管检查,急性期有溶栓等治疗及康复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综合考虑个体化处理。
一、发病机制
脑梗死/脑梗塞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阻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进而出现坏死或软化。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心源性栓塞多是由于心脏内的血栓等栓子脱落,随血液循环堵塞脑部血管,例如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内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就可能导致脑梗死。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还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不同部位的脑梗死/脑梗塞会有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2.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梗死:如果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梗死,可能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综合征),优势半球受累还会出现失语等症状。
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昏迷、四肢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4-48小时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是早期筛查脑梗死/脑梗塞的常用方法,能快速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疾病。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敏感性高,发病后即可发现缺血灶,尤其是在梗死灶较小、脑干及小脑部位的梗死,MRI比CT更具优势。
2.血管检查:如脑血管造影(DSA),可以明确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
四、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
溶栓治疗:在发病时间窗内(一般为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管再通,如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但溶栓有一定的出血风险等禁忌证需要严格把握。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促进脑部血液循环。
改善脑循环:使用扩张血管药物等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
2.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语言康复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脑梗死/脑梗塞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因为血压过高或过低可能影响脑部血液循环,血糖控制不佳也会影响病情恢复。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2.儿童:儿童脑梗死/脑梗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后果可能较为严重。儿童脑梗死的病因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等有关。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相鉴别,治疗上除了遵循一般的治疗原则外,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康复治疗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个性化制定。
3.女性:女性脑梗死/脑梗塞的发病可能与一些特殊因素有关,如妊娠、口服避孕药等。妊娠期间女性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形成导致脑梗死;口服避孕药也可能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脑梗死风险。女性在相关特殊时期要注意监测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脑梗死和脑梗塞是同一疾病,在临床诊断、治疗及对不同人群的处理上,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和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