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主要分为无先兆偏头痛(最常见,约占80%,双侧搏动性痛等,各年龄段可发病,女性易患,压力大等可诱发)、有先兆偏头痛(约占10%-15%,发作前有先兆,性质同无先兆,各年龄段可发病,女性多见,劳累等可增加风险)、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儿童或青少年发病,有家族史)、散发性偏瘫型偏头痛(无家族遗传史,先兆含偏瘫,发病年龄不定)、基底型偏头痛(多见于儿童和青春期女性,先兆涉脑干等,女性青春期激素变化可能相关)、视网膜性偏头痛(罕见,先兆仅局限单眼,多单侧眼眶周围痛)、偏头痛并发症(包括慢性偏头痛<每月发作超15天且持续3月以上>和偏头痛持续状态<发作持续72小时以上且常规治疗不缓解>,慢性偏头痛各年龄段可发展而来,女性易出现,不良习惯促其慢性化;偏头痛持续状态可在任何类型偏头痛发作基础上发展,需及时医疗干预)。
无先兆偏头痛:最为常见,约占偏头痛患者的80%。没有典型的先兆症状,往往是双侧头部出现搏动性疼痛,疼痛程度一般为中度或重度,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日常生活如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可加重疼痛。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更易患此类偏头痛,可能与女性的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压力大、睡眠不足等可能诱发。
有先兆偏头痛:约占偏头痛患者的10%-15%。发作前有先兆症状,最常见的是视觉先兆,如闪光、暗点、视物模糊等,也可能出现感觉先兆,如肢体麻木、针刺感等,先兆症状一般持续5-20分钟,随后出现头痛,头痛的性质与无先兆偏头痛类似,多为单侧搏动性头痛,也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表现。年龄上各年龄段有发病可能,女性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中过度劳累、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等可能增加发作风险。
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偏头痛亚型。先兆症状除了常见的视觉、感觉先兆外,还会出现偏瘫,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有家族史。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需要格外关注,因为遗传因素决定了这类偏头痛的发病基础,在生活中要避免可能诱发发作的因素,如剧烈运动等。
散发性偏瘫型偏头痛:与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类似,但无家族遗传史。先兆也包含偏瘫等症状,发病年龄不定,同样需要关注生活中的诱发因素,由于没有家族遗传背景,需要从自身生活方式等方面去寻找可能的诱因并尽量避免。
基底型偏头痛:多见于儿童和青春期女性。先兆症状涉及脑干和双侧枕叶,表现为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复视、双侧视觉障碍、构音障碍、步态不稳、双侧肢体麻木及无力等,随后出现枕部搏动性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女性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与该类型偏头痛的发作相关,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和情绪状态。
视网膜性偏头痛:较为罕见,先兆症状仅局限于单眼,表现为闪烁、暗点、单眼失明等视觉症状,头痛发生在视觉症状出现后,多为单侧眼眶周围疼痛,也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这种类型需要特别关注眼部的情况,因为先兆主要在眼部,对于有此类症状的患者,要定期检查眼部,以排除眼部本身的病变等情况。
偏头痛并发症:包括慢性偏头痛(偏头痛每月发作超过15天,且持续3个月以上)、偏头痛持续状态(偏头痛发作持续72小时以上,且不能通过常规治疗缓解)等。慢性偏头痛在年龄上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展而来,特别是长期频繁发作偏头痛的患者,女性相对更易出现这种慢性化的情况,生活方式上长期的不良习惯如睡眠紊乱、过度劳累等会促进其向慢性偏头痛发展;偏头痛持续状态则可能在任何类型偏头痛发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需要及时进行医疗干预,以防止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