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预防盆腔粘连需多方面综合施策。手术操作要规范,严格无菌,精细操作;术后尽早鼓励产妇适当活动,特殊人群依评估活动;手术结束时可适量温生理盐水冲洗盆腔,术后一般不常规冲洗;可应用可吸收防粘连膜但需评估特殊情况;严格控制感染,把握手术指征,术中无菌操作,术后监测处理感染;给予营养支持并进行个体化康复指导。
一、手术操作规范预防
剖宫产手术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器械、纱布等物品在腹腔内的长时间暴露,精细操作,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组织损伤,以降低盆腔粘连发生风险。例如,轻柔分离组织,避免过度钳夹、撕扯腹膜及其他盆腔组织。
二、术后早期活动干预
一般情况:术后应尽早鼓励产妇进行适当活动,如术后6小时可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术后24小时可根据身体状况在床边少量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早期活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恢复,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减少粘连形成。对于正常产妇,早期活动可使盆腔各组织器官处于相对良好的运动状态,降低粘连几率。
特殊人群:对于存在心肺功能不佳等情况的产妇,需在医护人员评估和指导下进行活动,活动量和方式应根据个体具体情况调整,以保证安全为前提,同时达到促进恢复、预防粘连的目的。
三、腹腔冲洗辅助
手术中冲洗:在剖宫产手术结束时,可使用温生理盐水对盆腔进行适量冲洗,清除腹腔内可能存在的血液、组织碎屑等刺激物,减少这些物质对盆腔组织的刺激,从而降低粘连发生可能性。但冲洗时要注意控制冲洗液量和压力,避免过度冲洗对盆腔组织造成不良影响。
术后冲洗情况:一般术后不常规进行腹腔冲洗,除非有特殊情况,如腹腔内有较多污染物质等,需在专业评估后谨慎决定是否进行冲洗及冲洗方式等。
四、防粘连材料应用
可吸收防粘连膜:目前有一些可吸收的防粘连膜可在剖宫产术中应用,将其覆盖在可能发生粘连的部位,如子宫切口周围、盆腔创面等,起到物理屏障作用,阻止组织间的粘连形成。这类材料通过在体内逐渐降解吸收,为组织修复创造良好环境,减少粘连发生。但其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确保其正确放置以发挥最佳防粘连效果。
注意事项:对于有过敏体质等特殊情况的产妇,使用前需进行充分评估,确保使用防粘连材料的安全性。同时,要了解其在不同个体中的应用效果差异等情况,以便更好地选择合适的预防措施。
五、控制感染措施
术前预防:严格把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降低手术相关感染风险。对于有感染高危因素的产妇,如胎膜早破时间较长等情况,术前可根据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中感染控制:手术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手术室环境清洁,减少术中感染机会。若术中发现有感染迹象,需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如对感染部位进行清理等。
术后感染监测与处理:术后密切观察产妇体温、伤口情况等,若出现感染症状,如发热、腹痛加剧、阴道分泌物异常等,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分泌物培养等,明确感染病原体,并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控制感染,从而减少因感染导致的盆腔粘连发生。
六、营养支持与康复
营养方面:术后给予产妇合理的营养支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身体恢复,包括盆腔组织的修复等。充足的营养有助于提高产妇机体抵抗力,利于减少粘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例如,可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等,以及新鲜蔬菜水果等。
康复指导:除了活动外,还可进行一些盆底肌康复训练等,在产后合适时间开始进行,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增强盆底肌肉力量等,对预防盆腔粘连也有一定辅助作用。对于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产妇,康复训练的具体方式和强度需进行个体化调整。



